第1頁(第1/2 頁)
[史學研究] 《明朝一哥王陽明》作者:呂崢【完結】
第1部分 前言
前言(1)
1872年3月,在晚清政壇叱吒了三十年的風雲人物曾國藩去世。一位知他最深的故交送上這樣一幅輓聯:
盡瘁武鄉侯,千秋臣節;
望隆新建伯,一代儒宗。
&ldo;武鄉侯&rdo;是諸葛亮,而&ldo;新建伯&rdo;就是曾國藩的精神導師,人稱&ldo;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rdo;的王陽明。
曾國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陽明、追慕王陽明,身後得此蓋棺定論,與偶像並稱,可以含笑九泉矣。
其實,無論是在思想的影響上還是事功的建立上,曾國藩都稍遜王陽明一籌。在提到王陽明時,曾國藩只能發出諸如&ldo;明代論學,每尚空談,惟陽明能發為事功&rdo;、&ldo;陽明之文有光明俊偉之象&rdo;之類高山仰止的讚嘆,根本沒想過能與其相提並論。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兩相比較一下:
政治上,王陽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兩廣、湖廣、江西四省總督,歷任南贛巡撫、江西巡撫,生前封新建伯,身後諡文成公;曾國藩官至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生前封毅勇侯,身後諡文正公。二者不分軒輊,打個平手。
軍事上,王陽明在不費朝廷一兵一餉的前提下,選練民兵,平定了為禍南方四省的大規模叛亂;又在朝廷高層的掣肘下,率領沒有實戰經驗的民兵,僅用35天就擊潰了寧王朱宸濠的數萬精兵,一舉粉碎了其蓄謀幾十年的篡位大計;而南贛剿匪、徵廣西思田更是體現了王陽明撫剿並用、文武兼修的軍事思想,將兵家權謀上升到了&ldo;此心不動即為術&rdo;的化境。
曾國藩最為人稱頌的事功是平定太平天國起義,這場戰爭用他自己的話說是&ldo;屢敗屢戰&rdo;,堅持到最後終於勝了。當然,這也和曾國藩的治軍有術密不可分。但縱觀團練的建立和湘軍的發展史,不難發現,曾國藩並沒有走出王陽明&ldo;十家牌法&rdo;、&ldo;保甲法&rdo;以及控制軍隊,使其上下相維、治眾如寡的種種措施,只是亦步亦趨地借鑑與模仿。並且,曾國藩替
清朝政府屠殺漢人,生前就有爭議。而王陽明雖然也誘殺過池仲容,但總體來看,被他擊敗的對手無不對其心服口服。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曾國藩破的是山中賊,而王陽明破的是心中賊,境界有別,高下立判。
在思想上,曾國藩借宋明理學之道,釀自家之術,亦有成就,但比起王陽明的道術一體、收放自如尚有距離。
王陽明融合儒、釋、道三家之精華,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識形態程朱理學的窠臼,獨創以&ldo;心即理&rdo;、&ldo;知行合一&rdo;、&ldo;致良知&rdo;為三大命題的陽明心學,信從者上至宰相,下至農夫,流傳之速,蔓延之廣,不僅有明一代無人能匹,縱觀古今中外亦不多見。他的弟子中官居高位者不計其數,入閣拜相者不乏其人(徐階、張居正、趙貞吉等),在各自的領域獨領風騷者更是如過江之鯽(徐文長、湯顯祖、徐光啟、李贄等)。在明朝,他從祀孔廟;在近代,醬缸文化的最後一劑解藥&ldo;陽明心學&rdo;又成為呼喚民眾覺醒、獨立、自強的雷霆之聲,它像失而復得的飛來石,在黎明前的黑夜撞響了廟前的神鍾,激盪著每一顆心靈。康有為、梁啟超、章太炎、孫中山,&ldo;五四&rdo;時的陳獨秀、胡適之無不從陽明心學中吸取人性解放、自尊無畏的思想,建立了不朽的事功。梁啟超認為他&ldo;在近代學術界極其偉大,在政治和軍事上亦有很大勳業&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