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農村包圍城市(第1/3 頁)
天門陣被破,李元明和蕭武等人因為欺壓、剝削窮苦百姓等罪名,接受群眾的審判,被憤怒的群眾處決掉了。
許仙想過將李家的田地分給百姓們,讓耕者有其田。
白素貞說道:
“把田地分給百姓們,只能暫時解決農民的苦難,卻無法杜絕土地兼併,再過幾十年,又會冒出很多地主。”
白素貞對如何治理燕雲十六州比較上心,也和許仙討論過,許仙和白素貞說起過土地兼併。
土地兼併是導致民不聊生和王朝輪迴的原因,這是歷朝歷代的皇帝、大臣都明白的,知識分子和黎明百姓都清楚的。
那麼古代朝廷為什麼束手無策或者說無所作為?
皇帝本身的榮華富貴就是以壓榨底層人民得來的,在面對土地兼併時畏首畏尾,實際上就是面對自己的貪婪洞窟不能直視,所謂的困難重重,不敢改、不能改都是謊言。
從皇帝到各級官員,他們是既得利益階層。
歷史上的盛世,大多發生在王朝初期或戰亂之後。
王朝更替經歷了戰爭,人口消耗嚴重,土地重新分配且大量剩餘。
三國爭霸、隋末唐初、安史之亂、五代十國、明末清初等,人口縮減都在百分之六十左右。
隋朝統一初期,人口約為五千萬左右。
但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百分之六十,到唐初僅有兩千多萬人。
唐朝一統後,到安史之亂前夕,又增至近一億人,達到歷史的新高峰。
經歷安史之亂後,人口又暴跌,只有三千萬左右。
歷史上王朝初期多與民修養,鼓勵農桑,輕稅薄賦。
有好的政策引導,再加上華夏人民勤勞樸實的性格,辛勤勞作之下,人民逐漸溫飽有餘,容易形成盛世,如始皇盛世,漢武盛世,大業盛世、開元之治、康乾盛世等,都是這樣產生的。
但隨著時間前行,統治階層不斷繁衍,為維持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唯有土地兼併才能增加產出。
老百姓按三十年算一代人,十代以後,人口就會呈指數級增長,隨著土地兼併的加重,必然導致土地分配不足。
當百姓手中的土地不足以維持生活,人活不下去的時候,為了在絕望中尋求一絲希望,就會鋌而走險,造反、起義就會層出不窮。
戰亂不斷消耗人口,直到新的階級推翻舊有階級,資源再次分配,達到平衡,社會就會再次穩定,這就是王朝三百年週期律的魔咒。
華夏上下五千年,幾乎每一個朝代,都是這樣的一個順序,開國盛世,衰落,中興,衰落,滅亡。
我們再回到土地兼併上來。
秦國的商鞅變法,貞觀年間實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清朝康熙年間的攤丁入畝制度等都是為了緩和這一矛盾,維持統治。
每一項政策的頒佈,在當時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最終均還是消逝在歷史的塵埃中。
商鞅、王安石、張居正都是古代改革的悲劇,因為他們不可能撼動封建社會。
究其原因,有吏治影響,有官府效率影響,有利益階層的阻礙影響等。
但最根本原因,是中國古代實行的是精英政治,讀得起書的只有極少數人,大量基層民眾目不識丁,輿論和話語權掌握在少數士人手裡。
在資訊傳播不暢的古代,只有極少數精英才瞭解國家大勢,同時皇權和精英階層又是利益共同體。
他們的決策本就缺少監督,不管是精英階層內部的利益鬥爭,還是國家層面的政策調整,政策本就有失公允,執行中偏差更大,受到傷害的永遠是基層民眾。
這種情況下,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