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鹽稅(第1/2 頁)
霍仲孺一臉的疑惑,怎麼自己的兒子僅僅看了一眼就知道偷逃了。
霍光先問了霍仲孺:“阿父,咱們下河縣有多少人口?”
“一共三千兩百戶,共計一萬五千餘人(大門大戶丫鬟下人多,一戶可能就幾十人)。”霍仲孺剛看過資料所以記得也清楚。
“阿父,一個人一年需要多少鹽?”
“這誰知道?”
這些事情沒有一個具體的統計。
但是霍光知道,正常人一年的鹽攝入量是2.2公斤,也就是4.4斤,漢朝的一斤大概是256克,也就是半斤左右的樣子,換算下來就是一年需要攝入了鹽按照漢朝的重量單位算是8.8斤。
當然這是需要的大概的量,因為漢朝的鹽不純,而且人也不可能純啃鹽,是加入到菜或者湯裡面,多少會有一些消耗,目前務農的人也多,面朝黃土背朝天對於鹽分的需求非常高。
姑且就算一人一年就需要9斤鹽吧,鹽是必須品,算上損耗還有大財主家的揮霍用度,9斤這個數量只少不多,而且霍仲孺算的人頭數還是有戶籍的人,沒算上流民也就是阿豪這樣的人,流民上百人總還是有的。
一萬五千人餘人,每人九斤鹽,也就是十三萬五千斤鹽,這就是1125石,這還是基於保底消耗的情況下,真實的消耗絕對超過這個數字。
可是之前少府統計各大鹽鋪售賣後繳納稅款的只有300石,這就只有兩種情況,一要麼是私鹽氾濫,二要麼就是偷漏鹽稅了。
但是因為現在是允許私人賣鹽,所以不存在私鹽的事情,只能是偷漏的鹽稅,而且偷漏的非常嚴重,偷跑的遠比賬面上的還多,可以說是非常的囂張了。
就算如此鹽稅還是縣裡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這是有問題非常多的小朋友就要問了,口賦和算賦兩種人頭稅算下來就遠比鹽稅來的多啊,為什麼還說鹽稅是縣裡重要的財政來源呢。
因為口賦和算賦所得之錢財可不歸縣裡支配,大頭都得交給皇帝,而且如果收不上來還得想辦法補虧空,碰到災年或者農作物欠收的時候,收不上來是很正常的情況。
漢朝允許私自販鹽,所以鹽稅基本都留在了縣裡或者諸侯國自己所有,相比起其他東西,鹽品類單一,已經算是最好收的商業稅了,其他商品估計偷漏的更加嚴重。
仔細一想,這樣的環境下,不偷漏是不可能的,不偷漏那些大商行怎麼賺錢,之前的少府和手下的縣吏們哪來的錢買房買地。
這就是為什麼郡守直接給了霍仲孺少府職位的原因,因為這是一個肥差,可以說是最肥的差了,這才剛上任兩天,就有人排著隊來拜訪了。
霍仲孺凝眉深思:“看來情況很嚴重。”
“阿父,你也看出來情況嚴重了?”
“看不出來,但是聽你這麼說我覺得情況非常的嚴重。”霍仲孺煞有介事的拍了拍桌子。
霍光一臉的無語:“阿父,你打算怎麼做?”
“沒打算,不知道。”
霍仲孺是個有正義感的人,比如之前在桑家酒樓幫著阿豪就是這樣,只是鹽稅的事情畢竟太大,他也沒經驗,新上任更不知道怎麼辦好。
真要查,認真下手查,一查一個準,按照這個偷漏的情況任何一家鹽鋪絕對都有問題,但是也不是那麼好查,這年代的帳可不像現代,突擊檢查,電腦一拉資料總能看出個端倪來。
只要我不記賬,或者記著兩本賬,你就很難查。
不查,偷漏成風,縣裡的鹽稅跑的厲害,大鹽商中飽私囊,養的膘肥體胖,反過來還得受制於他們。
查鹽稅,影響必然不小,還會影響少府院其他人的收入。
關係到原有利益鏈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