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火針(第1/2 頁)
沐懷夕了卻了一樁心事,又投入到衛生院的工作中。 也不知道鳳娟媽媽是怎麼宣傳的,如今每天都有七八個大爺大媽組團來院裡問膏藥,還非要在這兒貼了才走。 原先煮水泡茶的小火爐被徵用來熱膏藥,衛生院裡滿是黃丹的香氣,用王小花的話來說,吸一口就能活血化瘀。 而貼了膏藥的大爺大媽則都會倒吸一大口涼氣,拍著身邊人的胳膊感慨道,“對對對,向月桂就是這麼說的,貼上就跟過電似的,哎喲我這骨頭縫裡頭酥麻麻的!對味了!” 向月桂就是李鳳娟的媽媽,她只貼了幾日就覺得腿腳比先前輕快多了,晚上也不會腿疼得整宿整宿睡不著了,要不是鳳娟讓她多貼幾天,她當天就想拎著板凳去各家好好宣傳宣傳。 跟她相熟的幾人在村頭見到她就信了這膏藥的好用,要知道往日冬月裡基本見不到向月桂,她腿疼根本就不愛出門,就算不得不下地活動時候也是皺著眉頭撇著嘴的,哪會像現在這樣眉飛色舞地跟人嘮嗑! 她的幾個小姐妹也是第一批趕來衛生院貼膏藥的,沒貼兩天就跟自家人強烈推薦,來衛生院的貼膏藥的人也越來越多。 四塊五兩貼的價格真的不算便宜,但抵不住這膏藥的效果實在太好,幾乎是貼上的瞬間就能感受到強烈的酥麻,像是骨頭被藥膏撬開了條縫,隨後熱度跟藥力一同往骨縫裡鑽,將裡頭盤踞的寒氣全都攆出來。 山裡頭溼氣大,天天在地裡山上討生活的人,年歲長了都會沾染些風溼骨痛的毛病,春夏時節還舒服些,一到秋風起冬雪落,就疼的下了不床、直不起腰,別說幹活了,連生活都不能自理。 沐懷夕也沒想到,一貼膏藥引出來這麼多陳年老腰、老寒腿,來貼膏藥的叔叔阿姨們幾乎沒一個是笑著來的,常年縈繞在身上的病痛壓塌了他們的嘴角,鎖上了她們的眉間。 有的阿婆穿著肥大的棉褲,一脫下來卻發現她的小腿還沒沐懷夕的胳膊粗,但腫脹發紅的膝蓋卻將棉褲頂得凸起,本該皺褶的面板被內裡積液撐得發亮,平日裡只能熱敷止疼,實在扛不住了就嚼入地金牛,但那東西有毒,她不敢多吃。 入地金牛是兩面針的根或枝葉,是有祛風通絡的作用,但味道辛苦有小毒,一般人很難把握用量,吃少了沒效果,吃多了會頭暈眼花嘔吐。 “對對,哎呀我前兩天嚼那個就渾身發麻,差點沒喘過來氣”,阿婆拍著大腿直後怕,瞧著沐懷夕慢條斯理地用酒精燈燒金針,緊張地抓住了正給她膝蓋消毒的王小花。 王小花沒防備,被她拽得差點沒站穩,趕忙安撫道,“沒事沒事,這是我們沐大夫家傳的手藝,先扎一針再貼膏藥,要不你這膝蓋腫的太過,貼上沒辦法吸收,藥力都浪費了哈!” 阿婆依舊拽著她的胳膊,實在是沐懷夕手中的那根針長的太過嚇人,比起她往常用的寸針要長出一大截,尾端一分為三,有點像三稜軍刺。 這是沐家傳下的另一套針,專門用來施火針用的,並不齊全,但這火針術連沐爺爺也不太會,是沐懷夕這些天跟著醫書裡的虛影學來的。 火針,顧名思義便是以燒紅的針尖刺入體內治療,早在《靈樞·官針》中就有記載,特別用來治療痺癤癰疽,有奇效。 這也是沐懷夕第二次用火針,她將三頭長針燒得通紅,趁著阿婆跟小花聊天的時候突然刺入陽陵泉,稍稍捻動後迅速提起,阿婆甚至沒有感受到疼痛。 但長針前面的分叉卻在她紅腫的膝蓋上留下了三個小孔,淡黃帶血色的積液從孔洞中緩緩滲出,最終流了一大碗。 排盡積液的阿婆臉色都好了許多,沐懷夕又拿起熱好的膏藥,將她膝蓋上堆積的面板攏起,壓在了藥膏下方,沒多久阿婆就打了幾個哆嗦,出了一頭的冷汗。 沐懷夕認真觀察,將阿婆的反應都記了下來,她發現這些老人雖然都是風溼骨痛,但因為本身體質的區別,貼上膏藥的反應都不盡相同。 一般都能感覺到酥麻,有人會覺得骨頭熱,有人卻會覺得旁邊的骨肉發冷,有人發冷汗,有人出熱毒,還有貼在腰上的會覺得前腹疼痛難耐,連著幾天拉肚子的。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