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武官助理,特務頭子——唐縱!(第1/2 頁)
“小林幸智!”
楊浩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這個傢伙,是日本大使館在旅德日僑中發展出來的特工,專門幫他們做一些跟蹤綁架之類的時期。
他得到的命令是,尋找楊浩存放新式絲襪的貨倉,並且想辦法給燒了。
倒不是日本人眼紅他靠賣絲襪掙了十幾萬馬克的小錢,而是關係到日本人的產業命脈。
日本明治維新後的第一桶金,其實就是來自絲織業。
日本確立為新的產業方向,把生絲出口當做重點扶植物件,在兩個方面下苦功,目標是超越中國生絲,為日本帶來經濟發展必需的外匯。
第一個方面是選種,從1871年開始,日本派人到歐美國家學習先進的養蠶技術。是的,歐洲的養蠶技術已經超越中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已經建有養蠶研究所,引入當時最前沿的細菌學說,專門培育產量更高、質量更好的蠶種。
而日本不斷推廣新型蠶種,到1923年,最新的F1型蠶種已經在日本達到100%的佔有率,生絲質量和產量全面超越中國生絲。1920年日本蠶種的單位產量超過中國30%以,1927年甚至達到兩倍之差。
清朝在1899年才出版了第一本由外行翻譯的西洋蠶書,且錯誤百出,對養蠶業沒有任何幫助。直到1930年代被日本生絲徹底打敗,中國終於開始全面養蠶業的技術水準,但此時已經太晚了。
除了優選蠶種外,日本發展生絲業的第二個舉措是現代養蠶工業,透過合作社與養蠶戶簽定契約,統一收購,然後由繅絲工廠進行統一加工,最後由商社統一負責出口,實現了產工銷一條龍,產量和質量穩步提高,消除了不必要的內耗。
而清朝沿用古法,養蠶戶分散於民間,由絲綢商人負責收購,相互競爭激烈,規模相對較小。
而且在現代生產工藝,因為守舊勢力的作祟,一直得不到改良和發展。
1873年清朝生絲出口量是日本的3倍,1930年這個比例反了過來,日本達到30萬噸,是民國的3倍。
光是一個燙死蠶繭,能讓絲綢更加順滑這一點,天朝就因為佛教的不殺生思想,到了民國十幾年才開始在海的繅絲廠中進行,內陸的四川等地還是使用古老的方法。
日本出口的生絲,除了做絲襪以外,沒有什麼太大的用途。
而米國,則是日本最大的生絲出口國。
每年出口到北美的生絲,給日本帶回數億美元的外匯。
在柏林流社會中出現的尼龍絲襪,讓日本大使館的商務官員門異常震驚的同時也憂心忡忡。
他們害怕這種新式的技術出現,會摧毀他們脆弱的進出口結構。
所以,必須把這種絲襪的技術掌握在手裡,如果掌握不了,那麼也一定要把他摧毀。
他們甚至已經做好了計劃,一旦掌握楊浩的倉庫或者廠家位置,就讓人根楊浩簽訂高價購買合同,同時要求高價的違約金。
到時候只需要一把大火,或者幾顆定時炸彈,就能讓楊浩或者他的合夥人的投資化為烏有,到時候再用高昂的違約金讓他就範···
只能說,想法是很美好的,但是事實太過殘!
用相機拍了幾張照片,楊浩一刀將這傢伙的腦袋砍了下來,然後麻利的情理現場。
“浩然!”還沒入睡的副武官唐縱看著走進來的楊浩,詢問道“怎麼這麼晚才回來?”
“遇到一隻老鼠,剛剛才處理了~”
聽到楊浩的回答,唐縱連忙拉著他進了自己的辦公室。
“怎麼回事?”
“日本人!”楊浩坐在椅子,對唐總解釋了一下。
不過他沒說是因為絲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