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1/2 頁)
日本人對姻親家屬義務的態度在&ldo;入贅養子&rdo;,上看得最清楚。他象女人結婚那樣入贅到妻家。一個家庭如果有女無兒,就要為一個女兒擇婿入贅以延續&ldo;家名&rdo;。養子要在原戶籍中取消自己的名字,改從岳父的姓氏。他進入妻子的家庭,在&ldo;信義&rdo;上從屬於岳父母,死後葬入岳父家的墓地。這些和一船婦女結婚完全一樣。為女兒擇婿入贅的原因也許不單是因為自家沒有男孩,常常是為了雙方利益,即所謂&ldo;政治聯姻&rdo;。有時女家雖然貧窮,但&ldo;門第&rdo;高貴,男方帶著錢去女家以換取在等級制上提高身份。有時是女方家庭富裕,有力量培養女婿上學,女婿接受這一恩惠,代價是離開自己家庭到妻子家去。有時是女方的父親為了得到一個未來的公司合營者。不管是哪種情況,入贅養子所承受的&ldo;情義&rdo;都是特別沉重的。因為,在日本,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別人家庭戶籍是件嚴重的事。在封建時代的日本,這就意味著,在戰爭中他必須為養父而作戰,即令殺其生父也在所不辭,以證明自已是新家族的一員。在近代日本,憑入贅養子的&ldo;政治聯姻&rdo;造成強大的&ldo;信義&rdo;上的約束力,以最沉重的約束,把青年束縛在岳父的事業或養父家的命運上。尤其是在明治時代,這種事情有時對雙方都有利。但社會上對入贅養子一般都非常嫌惡。日本人有句諺語是:&ldo;有米三合,決不入贅。&rdo;日本人說這種嫌惡感也是出之於&ldo;情義&rdo;。如果美國也有這種風俗,美國人嫌惡時會說:&ldo;這不是男子漢大丈夫乾的!&rdo;,而日本人卻不這樣說。總之,履行&ldo;情義&rdo;是件為難的事,是&ldo;不願意&rdo;做的。因此,&ldo;為了情義&rdo;這句話,對日本人來說,最能表達那種負擔沉重的人際關係。
不僅對姻親的義務是&ldo;情義&rdo;,甚至對伯父母和甥侄的義務也屬於同一範疇。對這類比較近親的義務也不列入孝行範疇,這是日本和中國在家族關係方面的一個重大差異。在中國,很多這類親屬,以及比這還遠的親屬也分享共同的資源。但在日本,這類親屬則是&ldo;情義&rdo;關係,亦即&ldo;契約上&rdo;的關係。日本人指出,救助這類親屬決非對他們曾有何恩情,而是為了報答他們的共同祖先的恩情。撫養自己的孩子雖也出於同樣的動機,但這卻是一種當然的&ldo;義務&rdo;;而對遠親的幫助,雖然動機同屬報答共同祖先,卻列入&ldo;情義&rdo;範疇。當必須幫助這類親屬時,人們就象援助煙親一樣地說:&ldo;我是為&l;情義&r;所牽連。&rdo;
與對姻親的情義相比,大多數日本人更重視的重大傳統&ldo;情義&rdo;,是武土對主君及其同伴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重視名譽的人對其上級及同輩所盡的忠誠。很多傳統文化作品頌揚這種&ldo;情義&rdo;性的義務,視為武土的德行。在德川氏末統一全國以前的日本,這種德行之重大在人們心目中超過當時的&ldo;忠&rdo;,即對將軍的義務。在十二世紀,源氏將軍要求一位大名引渡他所庇護的敵對領主,那位大名寫的回信至今儲存。他對自己的&ldo;情義&rdo;受到非難表示強烈憤慨,甚至拒絕以忠的名義背叛情義。他寫道:&ldo;對於公務,餘個人無能為力,但武土重名譽,武土之間的情義乃永恆之真理&rdo;,也就是說,它超越將軍的權力。他拒絕對&ldo;所尊敬者背信棄義&rdo;。古代日本這種超越一切的武土德行,在歷史故事中廣泛流傳至今,經過潤色,改編為能樂、歌舞伎及神樂舞蹈。
其中最著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