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1/2 頁)
&ldo;如欲守諾言(在私人關係上)而(又)欲盡義務(此段譯文是本尼迪克特引自救渝的官方英譯本。英文是&ldo;if you wish to keep your word and to fufill your g&rdo;。本尼迪克特競不必要地強調了&ldo;and&rdo;一詞,從而把&ldo;守信義&rdo;與&ldo;盡義務&rdo;對立起來,並在括號中補充文字加以說明。這是因為她過分拘泥於&ldo;情義&rdo;和&ldo;義務&rdo;(忠)的對立,而實際這兩者並非經常矛盾。請參閱下文注。 -日譯者),……則自始即應該重考慮是否可行。如以己身束縛於不智之義務,則將使自身處於進退維谷。如確信不能既守諾言而又堅持義(敕諭把&l;義&r;規定為&l;履行義務&r;),則應立即放棄(私人的)諾言。古來英雄豪傑,慘遭不幸,或竟身死名裂,遺羞後世,其例益不鮮矣,皆因唯知信守小節,而不辨大義,或因閣知公道之理,徒守私情之義也。&rdo;
這段諄諄教導&ldo;忠&rdo;高於&ldo;情義&rdo;的文字中,正如前文所說,全文未提&ldo;情義&rdo;一詞。但是日本人都知道有這種說法,即&ldo;為了情義,我不能行義&rdo;。敕諭則改成這樣的說法:&ldo;如確信不能既守諾言。而又堅持義……&rdo;。1敕諭以天皇的權威說:在這種情況下,就應當拋棄&ldo;情義&rdo;。要記住:情義是小節,只要遵循敕論的教導,拋棄&ldo;情義&rdo;,維護&ldo;大節&rdo;,就仍然是有德之人。
這份頌揚&ldo;忠&rdo;的聖典是日本的基本檔案之一。但是敕諭對&ldo;情義&rdo;的委婉貶抑能否削弱了&ldo;情義&rdo;的深刻影響,這還很難說。日本人常常引用敕諭的其它段落來解釋、辯護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如&ldo;義者,履行義務之謂也&rdo;,&ldo;心誠則萬事皆成&rdo;。儘管引用這些,每每都很得當,但卻似乎很少引用關於反對信守私人諾言的告誡。&ldo;情義&rdo;至今仍是一種很有權威的道德。在日本,說&ldo;此人不懂情義&rdo;仍是最嚴厲的批評之一。
日本的倫理體系不是引進一個&ldo;大節&rdo;的概念就能輕易簡化的。正如他們常常誇稱,日本人沒有一種現成的普遍適用的道德作為善行的試金石。在大多數文化中,一個人的自尊是以其道德水準,如善良、節儉以及事業上的成就為標準。他們總要提出某些人生目的作為追求的目標,如幸福、對他人的控制力量、自由、社會活動能力等。日本人則遵循著更為特殊的準則,不論是在封建時代還是在《軍人敕諭》中,即使談及&ldo;大節&rdo;,也只是意味著對等級制上層者的義務要壓倒對下層者的義務。他們仍然是特殊主義。西方人一般認為,所謂&ldo;大節&rdo;,是對忠誠的忠誠,而不是對某一特定個人或特定目標的忠誠。日本人則不是如此。
近代日本人在試圖建立某種統治一切領域的道德標準時常常選擇&ldo;誠&rdo;。大隈伯爵在論及日本的倫理時說,&ldo;誠(まこと)&rdo;&ldo;是各種箴言中最重要的箴言。一切道德教訓的基礎都包含在&l;誠&r;字之中。在我國古代語彙中,除了&l;誠&r;這個詞以外,沒有其它表達倫理概念的詞彙&rdo;。日本的近代小說家在本世紀初曾謳歌西方個人主義新思潮,現在也開始對西方信條感到不滿,而努力去讚美誠(誠心)是唯一的真正的&ldo;主義&rdo;。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