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第3/4 頁)
趙無恤上任成邑半年以來,讓國人們見識了代田法、蹴鞠、龍骨水車、石磨、豆腐等花樣百出的新鮮事物,三觀和眼界得到了重新整理。他們料想,這次君子製作的陶器,肯定會和以往使用的大不不同。
的確,趙無恤一開始,就不打算用普通的陶土,他讓當地人帶著陶匠漫山遍野收集的,正是後世稱為“高嶺土”的原料。
高嶺土無光澤,質純時顏白細膩,最適合捏成需要的形狀,燒製時可以避免陶瓷胎體變形或窯裂現象。而且,分佈範圍十分廣泛。
魯國不愧是後來產生了公輸班的國度,那些魯陶工的技藝的確很不錯,甩了成邑當地野生陶匠幾條街。
趙無恤發現,在前期的制胚過程中,他根本不需要多說什麼,這些陶工已經可以嫻熟地運用陶輪。
在拉坯的過程中,用腳推動的陶輪會高速轉動,和水揉好的黏土球放置在上面,被擠壓拉伸成為一個粗糙的器物雛形。最終,在工匠雙手靈巧的舞蹈下,一個個光滑圓潤的陶胚便製作完成了,其過程,只能用賞心悅目來形容。
在經驗豐富的魯陶翁主持下,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這些陶胚風乾後,又按趙無恤的囑咐進行了後續處理,隨即便被送入燒窯中,新增易燃的木柴。
燧石輕察,抖下幾顆火星,窯火轟然燃起,徹夜不熄。因為趙氏君子說了,這一窯,必須加到最高溫度燒製。
魯陶翁也曾大著膽子,訥訥地想質疑一下君子對他們技藝的干涉,但剛說出口,趙無恤還未出面,他就被成邑當地的國人們斥責了一頓。
“老翁,你要聽君子的!君子無所不知!”
於是魯陶翁只能閉口了,他初來乍到,也不懂成邑人這種信任是從何而來的。
經過一天的燒製,終於到了出窯的時間。趙無恤對此十分重視,特地帶著幾名鄉吏專程前來觀看,而魯陶翁也對這次和以往工序略有不同的燒製充滿期待。
按照傳統,入窯和出窯的時辰,都是要先佔卜詢問過的。
當然,兩個時間都是魯陶工根據經驗,事先定好的。成巫這個沒節操沒信仰的神棍只需要捧著鹿肩胛骨在眾人面前大聲喊“上上大吉”就行,經過上次冬至公議的配合,這種把戲他玩的越來越純熟了。
這會,成巫又神神叨叨地祈求了一下先聖陶唐氏的庇佑,這才讓人破窯取陶。
燒得黝黑的窯內,那些個已經冷卻成型的器皿展現在眾人眼前。魯陶翁瞪大了眼睛,臉上笑開了花,而年輕的魯人陶匠,也紛紛擊掌慶祝。
只見那些壺、鼎、簋、盂之類的陶器,無一例外,表層出現了一層或青或黃,呈半透明的東西,隱隱閃爍反光。它們摸上去質地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魯陶翁有些激動地說道:“君子,這可是難得一見的好陶啊!”
他回過頭來想向趙無恤獻寶,卻見趙無恤面上並無喜色,捧著一個光滑的陶尊挑剔地左看右看,眉頭微皺。
魯陶翁知道這種表情是什麼意思,這是在……嫌棄?
……
求收藏,求推薦……下週要上三江了,會盡量一天三更。
第110章 麥熟時節
“不行,還差得遠呢!”
在趙無恤眼裡,這些魯陶翁口稱的“好陶”,其實已經可以被稱作瓷器了。
然而,只是原始瓷器,而且算不得他的創新發明。因為從商周以來,華夏先民已經學會了用巖粉和泥巴製成土釉來裝飾陶器,如果偶然遇到燒窯內超過一千度的高溫,就能燒出表層玻璃化的原始瓷器來。
所以說,這東西在春秋也偶有製出,但沒有形成規模,沒有被陶工們總結出經驗,認為是陶唐帝堯賜福,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