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2/4 頁)
他們。
因為趙無恤認為,在後世的中國,曾經長期陷入“防民甚於防備寇”的怪圈。朝廷宣稱“俠以武犯禁”,收繳民間兵器。雖然統治得到了暫時的穩固,卻使得百姓羸弱,疏於訓練,一旦遇到異族入寇,便如狼逐羊,做不到先秦兩漢時代的全民皆兵。
趙無恤倒是覺得,以目前的情況看,趙氏領地上的國人,民風越彪悍越好,要做到放下犁和鋤頭,扛起戈矛就能成軍的程度。
之所以敢這麼做,也因為趙無恤深得成鄉民心。他願意將麥粉、瓷器等物貨殖得來的好處分與國人,賜予野人、氓隸,改善他們的生活。由此換來了眾人的忠誠。
故,聞君子有召,則人人奮發,踴躍參戰。
一時間。成鄉處處是開門的吱呀聲,還有昆父妻子囑咐夫君兒子的輕聲細語。
“從前成氏鄉吏欺壓小氏,索取五一之稅,族中之人苦不堪言。君子為鄉宰之後,為吾等除此碩鼠。田稅僅為二十稅一,年長者有肉食、粉食供應,年幼者能入學堂,女子若能多生,君子養之。如此恩德,不可不報,吾子勉之!若無功勞,勿歸!”
國人們出來一瞧,鄰居親族也和自己一樣打扮,便相互點了點頭。開始自發聚集起來。
有宗族的,便跟著宗族行動,單家獨戶的,就跟著鄰居的伍、什長集合。名義上屬於趙無恤私產,實則由國人管著,身份相當於農奴的野人、氓隸,就垂著頭,扛著農具,跟隨各自的田主站列。
他們則是這樣談論的:“以往每年都有親友為士大夫從死,君子止此惡政。救了吾等性命。去歲冬雨雪,野人氓隸無衣無褐,君子又大開府庫,散盡錢帛粟米。讓吾等能穿暖衣,食飽飯,若無君子,則死矣。吾輩雖為賤小人,但報恩之心,不下士人。今夜願為君子效死!”
在竇彭祖、里胥和鄉卒們的組織下,鄉寺的打穀場上,還有各里的社廟前,一時間黑壓壓全是人。
趙無恤正帶著人,朝後門走去,見此情形,便對身邊的軍吏們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聞戰不懼,民心可用矣!”
成鄉在名義上,只有兩卒之兵,但在趙無恤加強對基層的控制後,若是把所有青壯的國野民眾都徵召到一起,就相當於多了一個旅,五百多人的預備隊。
這,就是趙無恤今夜敢與未知敵人對抗的資本!
如此一來,庫存的武器和甲冑就有些不夠了,國人基本都有自帶的武器,野人則只能扛著農具、木矛,甚至是之前舂米用的石棒槌。
雖然看上去有些雜亂,但還算鬥志昂揚。
懼怕是有的,但若是盜寇攻破邑門,或越牆而入,國人們的家眷和私產也會遭到侵犯。從古至今,民眾拿起武器作戰的最重要理由,就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利益。
即便有少數別有心思的人,看到來自正卒,負責監督和統帥他們的那裡那幾個伍長、什長,手裡明晃晃的長矛和短劍後,也都縮頭噤聲了。
君子已經說了,從現在起,到戰鬥結束,他們不再是民,而是受新軍法約束的趙兵!
按照所屬的裡不同,這五百多國野男子被分配了行伍。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守住各里所屬的邑牆,加強巡邏,防止“盜寇”翻越進來。並幫忙運送兵器、箭矢等輜重,準備好水桶等應急之物,而若是兩座邑門情況緊急,也需要立刻馳援。
早在一個多月前牆垣建成的時候,趙無恤還讓人在成鄉因地勢,在六七個牆角也立起了簡單的望樓:把樹幹去除枝葉,用粗大的銅釘木釘釘在一起,搭建起來,在望樓上的人可以俯瞰和遠射。
牆上還豎著兩尺高的扎手樊籬,抹了潮溼的牛馬糞和泥土。
而前後門處,更是有互為犄角的三座門樓,按照趙無恤的吩咐,乘著盜寇未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