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四章 尋找神鹿(第1/4 頁)
不管怎麼說,張獻忠也是明末一“軍閥”,掌控的地盤不小,收斂的錢財自然不在少數。然而,他死後,大量財產不翼而飛。
相傳,張獻忠在自己的大西政權快要滅亡的時候,專門派自己的義子張可旺浩浩蕩蕩帶領一隊人馬,並且招募了幾百名資深的石匠去灌縣大觀鎮的青峰山去。
他們聲稱自己去採石,可是有點詭異的是,時間過去了好久,附近的人們也沒有看到他們運出去一塊石頭,甚至說連石頭的影子都沒有見到。
大半年的時間,均是如此。
於是,就有人猜測,所謂的採石就是一個遮人耳目、瞞天過海的一種手段。
想來是張獻忠見大勢已去,知道自己日後也難以翻盤,於是張獻忠不得不為自己日後做打算。
他讓張可旺以採石的名義率領一干人等進深山裡面修建藏寶的洞穴或者地宮,等修建好之後,再把參與施工的工匠全部除掉,以保守秘密。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沒有根據。
本來是個謎,但前幾年,這個寶藏終於被人發現,就藏在了江底。
那就是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
一共發現文物42000餘件,文物種類豐富,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明清史研究領域的重大考古發現。
據說,就包括了包括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大西政權的金冊、“西王賞功”金銀幣、銘刻“大西”國號和年號的銀錠,還有屬於明代地方藩王的金寶、金冊和銀冊,以及大量武器、金銀貨幣、首飾和日用器具等。
這些東西,有很多寶貝屬於蜀地藩王的。
不消說,都是貪得無厭的蜀王搜刮民脂民膏的見證,也是張獻忠貪婪的鐵證,像黃金身份證這種寶藏一定不會是藩王主動獻禮給張獻忠的。
因此,對於張獻忠,後世的爭議比較大。
有人說他是起義領袖,冠以英雄的稱號;也有人認為他是殺人狂魔,他幹過的那些事,大家也心知肚明,沒什麼好洗的;還有人說他是搜刮民脂民膏、貪得無厭的人,那些寶藏就是證據……
張耀華問道:“不是說張獻忠的寶藏已經找到了嗎?”
唐老呵呵一笑,意味深長地反問:“你以為,出水的那些文物,就是張獻忠的全部財產了?”
當初,張獻忠可是霸佔四川呀!
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天下有名的富足之地,其富有程度,不會比江南差太多。
明朝的時候,四川這片土地上,曾經前前後後出現過13個蜀王,第一代蜀王府始建於公元1378年,一直建了12年才完工。
蜀王是富得流油的存在,大家可能沒有什麼概念。
明代的一篇遊記就說,四海王府,當屬蜀府。由此可見蜀王的富不是浪得虛名,按照明朝的工資標準,藩王的年薪是1280萬,還不帶各種臨時獎勵和補助。
屬地富饒或貧瘠,也是直接影響藩王財富值的一個標準,四川土地資源豐富,商業發達,財源可以說是滾滾而來。
而張獻忠去了,直接將人家蜀王當豬宰,財富幾乎佔為己有。
怎麼可能就那麼點?
況且,張獻忠還攻打過長沙等地,走到哪裡,就搶到哪裡,雁過拔毛。
因此,在唐老等資深古玩人看來,那只是張獻忠寶藏的冰山一角而已。
張耀華愣了愣,他連忙用金手指查探一番。
眼前出現的幾個箭頭,就說明唐老說得沒錯。
箭頭有大有小,大就表示寶物多,標註的距離有近有遠,最近的不到二十公里。
“行了,你忙,我先過去探探情況,到時候給你發資訊,伱有空再過去。”唐老又說道。
張耀華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