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1/5 頁)
此陽氣逆於內。而不能充行於形身也。陽氣者。陽明水谷所生之氣。大氣宗氣也。陽氣大逆。故憤肩息。大氣逆上。故喘喝坐伏也。六元正紀論曰。陽明所至為埃煙。病惡埃煙。KT 不得息。陽明之氣病也。陽明者。土也。請言振發其陽明之氣。疾如振發其塵埃也。天容。手太陽小腸之經。刺之以通陽氣之逆。 者。語塞也。其咳上氣窮 胸痛者。所受於天之氣上逆。不得合併而充身也。故取任脈之廉泉。以通腎臟之逆氣。一里者。如人行一里。其氣已通。言其速也。血變者。通其血絡也。
閔士先曰。手太陽心之腑也。通神氣。故取手太陽之天容。
黃帝曰。刺節言發 。餘不得其意。夫發 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夫子乃言刺腑輸。去腑病。
何輸使然。願聞其故。岐伯曰。妙乎哉問也。此刺之大約。針之極也。神明之類也。口說書卷。猶不能及也。請言發 。耳尚疾於發 也。黃帝曰善。願卒聞之。岐伯曰。刺此者。必於日中。刺其聽宮。
中其眸子。聲聞於耳。此其輸也。黃帝曰善。何謂聲聞於耳。岐伯曰。刺邪以手堅按其兩鼻竅。而疾偃其聲。必應於針也。黃帝曰善。此所謂弗見為之而無目視。見而取之。神明相得者也。
此言神氣之通於七竅也。 者耳無所聞。目無所見。上竅之不通也。聽宮。手太陽之經。心之腑輸也。眸子耳中之珠。刺耳之聽宮。尚疾於發目之 。是耳竅與目竅之相通也。以手堅按其兩鼻竅。
而疾偃其聲。必應其耳中之針。是耳竅與鼻竅口竅之相通也。而上之七竅不通。獨取手太陽以通心神之氣。而七竅皆利。是神明之通於七竅也。心為陽中之太陽。故必於日中取之。
黃帝曰。刺節言去爪。夫子乃言刺關節肢絡。願卒聞之。岐伯曰。腰脊者。身之大關節也。肢脛者。人之管以趨翔也。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故飲食不節。喜怒不時。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鈹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名曰去爪。帝曰善。
此言津液隨神氣而滲灌於諸節者也。津液生於中焦陽明。淖澤於骨。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腰脊者。從大椎至尾 。乃身之大關節也。手足肢脛之骨節。人之管以趨翔。蓋津液淖澤於肢脛。則筋骨利而脛能步趨。肢能如翼之翔也。莖垂者。腎之前陰。乃宗筋之會。腎者胃之機關。主受藏津液。夫腎臟所藏之津液。從宗脈而上濡於空竅。故曰莖垂者。身中之機。陰精之候。津液之道也。此言胃腑所生之津液。隨神氣而淖注於骨節。腎臟所藏之津液。從宗脈而上濡於空竅。如飲食不節。喜怒不時。則津液內溢。乃下流於睪囊。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俯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不上不下。當用鈹石取之。形謂前陰。爪者脈之餘。謂形不可藏匿。常不得遮蔽。有若去其宗筋。故命曰去爪。
黃帝曰。刺節言撤衣。夫子乃言盡刺諸陽之奇輸。未有常處也。願卒聞之。岐伯曰。是陽氣有餘。而陰氣不足。陰氣不足則內熱。陽氣有餘則外熱。內熱相搏。熱於懷炭。外畏綿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閉塞。則汗不出。舌焦唇槁。臘幹嗌燥。飲食不讓美惡。黃帝曰善。取之奈何。或之於其天府大杼三。又刺中膂以去其熱。補足手太陰以出其汗。熱去汗稀。疾於撤衣。黃帝曰善。
此因津液不外濡於皮毛。以致陽熱盛而不可近席。不上濟於心髒。以致內熱盛而熱如懷炭。蓋陽氣者。火熱之氣。陰氣者。水陰之氣也。故曰盡刺諸陽之奇輸。奇輸者。六腑之別絡也。津液生於胃腑水谷之精。大腸主津液。小腸主液。膽者。中精之府。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是六腑之津液。從大絡而外濡於面板分肉者也。心為陽中之太陽。太陽膀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