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5 頁)
首言三陰之氣。本於裡陰。而外主於皮毛肌骨。下節論三陽之氣。從下而生。而上出於頸項頭面。
此言膚表之血氣。亦由下而上充於面板。蓋陰陽血氣。皆從下而上也。
厥痺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
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也。名曰天府。
此言陽氣生於陰中。由下而上也。厥痺者。痺閉於下。以致三陽之氣厥逆。只及於腹。而不能上行於頭項也。
取陰陽之絡。視主病者。視厥痺之在何經也。瀉陽者。瀉其厥逆而使之上也。補陰者。陽氣生於陰中也。次脈者。從喉旁而次序於項後。即本輸篇之所謂一次脈二次脈也。蓋三陽之經氣。皆循頸項而上充於頭面也。腋下動脈。手太陰也。太陰統主陰陽之氣者也。
陽明頭痛。胸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此下五節。承上文而分論厥逆之氣。各有所見之證。各隨所逆之經以取之。陽明頭痛。陽明之氣。厥逆於腹。不得循人迎。而上充於頭。是以頭痛。逆於中焦。故胸滿不得息。當取之人迎。以通其氣。
暴喑氣 。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梗同)
夫金主聲。心主言。手陽明主氣而主金。故陽明氣逆於下。則暴喑。而氣梗矣。取扶突與舌本出血。則氣通而音聲出矣。
暴聾氣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手少陽之脈入耳中。至目銳 。少陽之氣厥於下。則上之經脈不通。是以暴聾氣蒙。耳目不明。
當取之天牖。
暴攣癇眩。足不任身。取天柱。
足太陽主筋。故氣厥則暴攣而足不任身矣。太陽之脈。起於目內 之睛明。氣不上通。故癇眩也。當取之天柱。
暴癉。內逆。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
癉、消癉。暴癉、暴渴也。肝脈貫肺。故手太陰之氣逆。則肝肺相搏。肺主氣而肝主血。氣逆於中。
則血亦留聚而上溢矣。肺乃水之生原。搏則津液不生而暴癉矣。皆當取手太陰之天府。以疏其搏逆。
夫暴疾。一時之厥證也。此因於氣厥。故用數暴字。
此為大牖五部。
牖、窗也。頭面之穴竅。如樓閣之大牖。所以通氣者也。氣厥於下。以致在上之經脈不通。而為耳目不明。暴喑癇眩諸證。蓋言三陽之氣。由下而生。從上而出。故總結曰。此為大牖五部。以下復論其經絡焉。沈亮宸曰。人迎扶突。天牖天柱。頭氣之街也。腋下動脈。胸氣之街也。莫雲從問曰。本輸篇論次脈。乃手足三陽之六經。此節只言手陽明少陽。足陽明太陽為大牖何也。曰。太陽之氣。生於膀胱水中。少陽之氣。本於命門相火。陽明之氣。生於中焦胃腑。在經脈有手足之六經。
在二氣只論三陰三陽也。其手陽明與太陰為表裡。主行周身之氣。故合為五大牖焉。
臂陽明有入 遍齒者。名曰大迎。下齒齲。取之臂。惡寒補之。不惡寒瀉之。足太陽有入 遍齒者。名曰角孫。上齒齲。取之在鼻 與前。方病之時。其脈盛。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一曰。取之出鼻外。( 音仇齲邱禹切)
上節論三陽之氣循次而上出於大牖。此復論氣從絡脈以相通。所謂絡絕則徑通。如環無端。莫知其紀也。蓋氣之出於大牖者。從氣街而出於脈外。氣之行於脈中者。從絡脈而貫於脈中。外內環轉之無端。故莫知其紀也。顴鼻交處為 。齲、齒痛也。臂陽明有入 遍絡於齒者。名曰大迎。大迎乃足陽明之經穴。此手陽明之氣。從絡而貫於足陽明之經。故下齒痛。當取之臂陽明。惡寒飲者。虛也。當補之。不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