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李世民和他的團隊如何塑造貞觀氣象(第2/7 頁)
玄齡他們運籌帷幄,使社稷得以安定,論起功勞肯定排在叔父前面。您是我的親人,我對您沒什麼可以吝嗇,但卻不能拿親情去兌換功勳。”
李神通面紅耳赤的退下,眾人相顧著說:“陛下真公平,連淮安王的面子都不給,我們還有什麼可說。”隨即心悅誠服。
房玄齡作為太宗當秦王時的舊僚屬,代表秦府發言:“秦府許多沒升官的都抱怨說跟著您多年,卻排在前東宮(指李建成)與齊王府人的後面。”
李世民答:“作為帝王必須至公無私,這樣才能贏得人心,朕與你們平時吃穿用度,全都取自於民。朝廷設定官職的本意也是造福百姓,應當選任賢才,怎能按新舊順序劃分先後!如果新人賢良,舊人庸碌,難道還要舍賢取庸!不說自己能否勝任,一味只知抱怨,這哪裡是為政體制!”
有人還對太宗提議,把過去秦王府士卒全部提升為武將,調入宮廷擔任護衛。太宗說:“朕以天下為家舉賢任能,怎可除了舊時部伍誰也不信。你的提議,不是讓朕廣佈恩德於天下的做法!”
【03】發現人才,培養人才
所謂得人才者得天下!不論哪個年代,人才都是國家得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太宗既堅持親自在平時觀察提拔有操行能力的賢良,也注重發揮職能機構作用,建立良好的選人用人機制,使各類人才能夠競相湧現、發揮作用。
太宗聽說景州參軍張玄素有學問,將他召來請教為政之道,他說:“隋朝天子喜好親自處理政務,不信任群臣。群臣只知機械執行,沒人去管是非對錯。靠個人智慧參決天下事務,如果得失參半,過失就已很多。何況臣子諂諛奉承不講真話,君王壅塞無知自詡高明,哪有不亡的道理!”
“陛下如能謹慎選用賢臣授予任務,根據實效施以獎懲,又何愁天下不治!另外,在隋末亂世中,真正欲圖爭取天下的不過十來人,其餘都是出於保全鄉里的想法暫據一方。由此可見,百姓中喜好動亂的只是少數,全看君王能否安撫。”
太宗欣賞他的看法,將其拔擢為侍御史。
前幽州記室張蘊古起草《大寶箴》(注:“箴”是古代一種以勸誡為主的文體),呈交太宗。主要觀點如下:
“聖人蒙受天命,前來解困消厄,用一人治理天下,而不是拿天下奉養一人。”
“房屋再大,實際所佔不過一身;昏昧君主,卻要廣建玉宇瓊樓;珍饈再豐,飽腹之後只能丟棄;無知帝王,偏偏沉溺酒海肉山。”
“君王既不可碌碌無為,也不可苛察瑣碎。雖拱手在上,卻能體察下情;任眾口紛紜,自能辨清是非。”
太宗嘉許之下,任命他為大理丞。
太宗在弘文殿收集存放了二十餘萬卷書籍,專門設定弘文館管理,延聘虞世南、禇亮、姚思廉、歐陽詢、蔡允恭、蕭德言等名聞天下的博學大家兼任學士,讓他們輪流值班。辦公間隙,請他們進入內殿講論前朝往事,評析為政得失,商討國家大事,經常到夜深才散。同時,選取三品以上官員子弟進入弘文館學習,為帝國培養治國理政人才。
隋朝選拔人才,往往集中在每年十一月至次年春季之間,過期不候。古時交通不便,人們都嫌時間緊張。吏部侍郎劉林甫奏請太宗,人才應四季皆可遴選,隨時填補空缺。制度頒佈實施後,人人感到方便。
唐朝初年,士大夫飽嘗動盪離亂,不願出來做官,導致朝廷官員缺編。尚書省讓各州選人補缺,州府大多推薦那些未經吏部註冊的人補位。到了貞觀年間,這種現象完全消失。尚書省在限定的期限內組織考核,前來參加的多至七千餘人。劉林甫根據他們的才能,安排到適宜崗位,大家交口稱讚。
【04】靠誠信治天下
民部尚書裴矩上奏:“百姓家中有遭突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