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2/5 頁)
然而先鋒隊九千之眾的精銳之師進駐雄縣後,正值中秋佳節,沒料到燕王率兵來到涿州,當即向雄縣發起進攻。一夜激戰,雄縣失守,被俘官兵不降,被全部斬殺。
燕王得知後,教訓部下不準殺俘,殺俘的結果只會使敵人頑抗到底,難以征服。
隨後燕王又破了來援之敵,轉而進攻真定,三天猛攻不下,怕動搖了士氣,率師返回北平。耿炳文雖然失利,但能繼續作戰。
可是建文帝聽信了黃子澄等之言,拜曹國公李景隆為將。
而另一個親信齊泰卻反對,說他只懂文不懂武,不堪當此大任。但黃子澄力主,建文帝採納,因此李景隆仍然掛了帥印。
李景隆之父李文忠是太祖皇帝姐姐的兒子,是軍中的一員勇將,遇敵時意氣風發,越是強大的敵人就越是精神振奮,故屢建奇功。
大明立國後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死,年四十六,死後追封為歧陽王。李景隆是李文忠的長子,襲了曹國公爵位,生得高大健壯,相貌毓秀,舉止雍容大度,受太祖賞識,掌左軍都督府事。
他既然做了將軍,也就喜讀兵書,與人談起用兵之事,那真是頭頭是道。他與建文帝是表兄弟,建文帝也深信他有才華,畢竟是將門之子嘛。可惜,他並未繼承了乃父的才智。
訊息傳出,帶兵官們不禁愕然。李景隆說穿了不過是個從小錦衣玉食的翩翩佳公子,善於紙上談兵,口頭論攻等,卻從未上過戰場。
以這樣一個紈絝子弟任三軍統帥,去征伐久經陣仗、智勇雙全的燕王,真叫人啼笑皆非。
因此,經歷過沙場的宿將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心中忐忑,一點也提不起精神。
出發之日,建文帝又仿效古代聖明天子的做法,親率文武百官至江邊為李大將軍餞行,並親自為他推車,行古之“推觳禮”。
李大將軍還獲得了生殺大權,可以就地處置敢於違抗將令的官佐。
這樣無比的榮耀和權威,使李景隆風光至極,哪裡再把留下的老將們放在眼裡。他趾高氣揚地率領大軍,去平息北地的禍亂。
老將耿炳文只不過陣前失利,他還有足夠的兵力與燕王一較長短,憑著他多年的戰場歷練,燕王要擊潰他並不容易。
可是朝廷卻免了他的職,使老將軍蒙羞於世,告老還鄉。
李景隆調集各路兵馬,合五十萬之眾,於九月中旬進駐河間府,命駐守遼東的江陰侯吳高,攻伐永平府,以對北平城形成兩角夾擊之勢。
大軍指日北上,燕王宮內,議論紛紛,城中百姓人心惶惶。就是各衛指揮使、都指揮使這些兵官,也一個個憂心忡忡。
敵勢太強,大軍壓境,何以禦敵?
燕王召集各將領議事。
萬古雷和郭劍平、曹罡、羅斌、耿牛坐在一起,心情也頗為沉重。舉事以來,從未面對過這麼龐大的兵力,真不知該如何迎敵!
這時,只見燕王面帶笑容,在方天嶽、孫銳鋒、關中四劍和道衍法師、金忠先生陪同下步入議事室,眾將當即起立行禮。
萬古雷心想,局勢如此嚴重,殿下居然面無憂色,真虧他沉得住氣,且聽聽他有何妙計破敵。大概除了依仗北平城牆的牢固死守外,還能做什麼?
只聽燕王笑道:“各位聞聽李景隆率五十萬大軍來犯,一個個憂心忡忡,憂慮我方兵寡將少,何以拒敵。李景隆何人也,是一員名符其實的大將嗎?非也!他不過是個富貴門中的紈絝子弟,從未歷經沙場,怎能統率五十萬大軍?各位當知紙上談兵容易,兩軍對陣難。朝廷任用李景隆,不過是坑害自己罷了,有何懼哉?”
說到這裡,收斂笑容,續道:“如今永平府告急,本王之意,率兵救援永平府,永平若被遼兵攻陷,就直接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