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頁(第1/2 頁)
拿到材料後孟謙獨自去了一個小會議室,何文康也沒去打擾他。
孟謙要收購的這個光刻機研發廠,還是需要強調一下它是這個年代這個領域裡私企中第一梯隊的工廠了。
畢竟作為2001年價值5億的工廠,即便只考慮後世的gdp增長率,到2019年這也是一個價值20億的工廠了,何況還要考慮地皮的漲價,考慮2001年本身的研發成本更低等因素。
所以作為國內目前第一梯隊的光刻機工廠,又是私企的工廠,它自然會有一個必然屬性,也是一個私企想要出售一家工廠的必然屬性,有銷量,能賺錢……
因此,孟謙在打算收購這個工廠的時候,就已經在對比華夏後世的一家企業了,那就是滬上微電子,滬上微電子幹了一件很6的事情就是以低養高。
因為知道在高階光刻機上短時間肯定幹不過阿斯麥,那就先把中低端光刻機搞好,然後去搶中低端光刻機市場,然後用賣中低端光刻機的錢投入到高階光刻機的研發中去。
結果滬上微電子拿下了華夏中低端光刻機市場80的份額……
而何文康的工廠讓孟謙最在意的就是,它現在銷量雖然沒上去,但口碑非常好,而且鑑於何文康是個固執的技術人員,他對產品質量把控非常嚴格。
在目前還不多的客戶名單上,還有兩家是海外企業,但是何文康幹了一件很扯的事情,那就是:
2000年公司光刻機銷售額73億,淨利潤13,不到一個億的利潤,可是2001年光刻機研發預計投入3億……
孟謙猜測何文康的企業後世大機率倒閉了,不然起步這麼早,產品口碑又這麼好不會默默無聞的,而這家公司倒閉的最大原因,在孟謙看來就是研發投入比例的不合理。
何文康光想著研發了,沒考慮企業盈利的問題,2001年阿斯麥亞研發投入25億歐元,但人家銷售額將近16億歐元。
這也是這個時代一個很奇怪的現象,能賺錢的企業不搞科研,搞科研的企業不會賺錢。
所以孟謙收購工廠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讓工廠賺錢去,現在工廠已經有了一定的底子,有了一定的客戶和口碑,工廠的產品是可以的,但何文康始終沒重視銷售,光想著科研了。
不過也不能說何文康什麼,賺錢養科研這樣一個平衡點,本身就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做的好。
全球光刻機產業從2000年開始基本上一直保持著一個穩步上漲的市場需求量,除了08年和09年,那一場金融危機同樣衝擊到了半導體產業,09年光刻機全球市場需求量暴跌,但除了那兩年,光刻機的全球總需求量一直都在千億軟妹幣左右。
而阿斯麥雖然在euv高階光刻機市場是100的佔有率,但在整個光刻機市場,他的佔有率是70。
按照18年100多億歐元的營銷額來算,也就是說,在阿斯麥壟斷市場的情況下,光刻機市場還有三四百萬的市場留給了其他光刻機生產商。
後世吃那三四百億市場的其他生產商,主要是尼康佳能,ss以及國內的滬上微電子。
所以孟謙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此時的這個市場下,去做這個年代的滬上微電子,2001年,先提升工廠的賺錢能力,因為孟謙明白要先賺錢再花錢的道理,2001年,尼康老大的時代,外面至少也有一兩百億的中低端光刻機市場可以去搶,何文康才做了75億,空間大的很。
另外也是因為,以目前這個工廠的能力,這一年在工廠本身的過高研發是沒有意義的,提升生產效率,對工人進行合理化安排,提升工人工藝才是短時間內的關鍵。
因為按照公司的研發費用預算可以看得出,這3個億的研發費用中,25億都花在了光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