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我是說假如(第1/4 頁)
於是朱元璋未作深究,轉而將目光投向他寄予厚望的戶部尚書。
“曾泰,你的觀點是什麼?”
曾泰稍作停頓,從容不迫地回應:
“回陛下,微臣以為,應當整飭兵馬,來年揮師北上。但在大軍出擊的同時,若能替邊關百姓伸張正義,化解他們心中的積怨,則更為長久安定之策。”
朱元璋面無表情地點點頭,而後視線轉向一側,那位始終低頭默不作聲的人。
“開濟,你對此有何看法?”
開濟抬起臉龐,短短數日竟消瘦不少,雙頰高高凸起,猶如一副行屍走肉的模樣。雖然他曾遭朱元璋罷黜,但由於刑部官員稀缺,且刑部事務專業性強,開濟仍以較低的官階代理刑部尚書的職責。
這亦是洪武年間朝廷的一大特色。
朱元璋治下賞罰分明,導致洪武年間的官員常常供不應求,假如沒有竇澈這類人物,恐怕未來幾年,洪武朝的獲罪官員將以重枷在衙門審案,甚至可能出現犯人身上的枷鎖比當官的還要重的奇特景象。
在聽見朱元璋的詢問後,開濟毫無表情地拱手,嗓音沙啞低沉。
“微臣以為,朝廷多次明令禁止邊民出關,但總有膽敢違反者。”
“雖然駙馬所述,他們交易的不過是些許布匹、少許鹽巴,但律法即是律法,只論輕重,不論有無。”
“因此,微臣認為,必須嚴懲以儆效尤,方能讓上下警醒,引以為戒。”
“倘若姑息放縱,一人違法,他人效仿,久而久之,邊境將陷入混亂。將來我軍北伐,難保那些所謂的叛民不會暗通敵情。”
相較於先前主張以德感化的人,作為刑部尚書的開濟,甫一發言便強調嚴刑峻法,而這正符合他的身份定位。
刑部本就是一個講求嚴格執法的地方,而開濟素來也不是寬宏大度之人。經歷此前的貶謫後,他在斷案時愈發嚴厲,以致此刻發言,便招致群臣的激烈駁斥。
“開濟!你身為尚書,怎可不知以德行政的道理?”
“我是刑部尚書,一切皆按朝廷律法行事,我只是依法判案,何錯之有?倒是你曾大人,口口聲聲說德政,屆時大軍北伐,若因這些庶民的私利而遭到暗算,你能承擔得起這份責任嗎?”
“你說這話是什麼意思?百姓之所以冒險交換物品,實在是因為飽受蒙元侵擾,這是無奈之舉!”
“無奈就可以無視國法,為搶奪自己糧食的人提供物資支援?這不是重罪是什麼?”
“開濟!我們身為朝廷重臣,理應竭力保障百姓不受蒙元侵害,而非不加安撫反而施以重罰!”
“不施以重罰不足以遏制這股歪風!”
“開濟,你身為朝廷重臣,內心可尚存仁慈之心?”
“若我沒有仁慈之心,早就提議全面封鎖了……”
曾泰和開濟兩人言語不合,立刻爭執起來,而這已是近一年來朝廷上的常態。
對此,朱元璋並未插言,只是靜觀兩人各自陳詞,面色如常,心中卻輕輕嘆息。
這兩位朝廷重臣,雖同為六部尚書,儘管理念各異,但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天真地認為,只要北伐大軍出動,所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然而只有朱元璋心裡明白,草原上的部落無法完全剷除,大軍前往時他們便會遠遁,大軍撤離後又重新迴歸。長途跋涉的征戰只會白白消耗國力,終究治標不治本。
如果不是為了徹底摧毀元廷的殘餘勢力,朱元璋絕不會輕易同意出兵。
想到這裡,朱元璋搖搖頭,不再關注兩人的爭論,轉而示意身邊的宦官。
宦官領會其意,轉身離去,不久便捧著一疊紅色的賀帖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