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第1/2 頁)
2月右翼及中派領導人退出社民黨領導機構。匈共政治局與社民黨領導機構就兩黨合併達成原則協議。
1948年3月社民黨第36次非常代表大會作出清除右翼分子出黨和實現兩黨合併的決定,匈共政治局3月決議對社民黨36大立場表示歡迎。
兩黨成立聯合政治委員會和聯合組織委員會;地方和基層黨組織成立統一委員會,一般由23匈a共代表和13社民黨代表組成,各級黨組織在黨代會前進行a合併。
6月12~14日在兩黨分別召開黨代會基礎上舉行聯合代表大會,合併為匈牙利勞動人民黨。由原社民黨總書記薩卡希奇。阿爾帕德任黨主席,原匈共總書記拉科西為黨總書記,匈共的法爾卡什。米哈伊、卡達爾。亞諾什,社民黨的馬羅山。捷爾吉為副總書記。中央委員會、政治局也按2∶1比例組成。
代表大會透過黨的綱領宣告,宣佈馬克思列寧主義是黨的指導思想,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勞動者的黨,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以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為奮鬥目標。大會提出了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鞏固人民民主制度,提高勞動人民生活水平,向社會主義發展等當前任務和長遠目標。
代表大會未明確提出人民民主國家已執行無產階級專政職能,在綱領中出現了向社會主義發展必將激化階級鬥爭等觀點。兩黨的合併邁出了建立一黨制和照搬蘇聯模式的重要一步,對黨和國家今後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同時,解放後
60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兩黨出於競選需要曾大批吸收黨員,致使合併時黨員總數超過100萬,其中匈共887萬,社民黨241萬(1947年曾有b黨員74~78萬,合併前部分黨員已轉入匈共,部分已退黨,24萬人被開除出黨)。
黨的隊伍過於龐大必然會招致黨員質b量的下降和黨內的戰鬥力的削弱。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701
第七章捷克斯洛伐克民族陣線政府的建立和二月事件
第一節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在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中的策略和民族陣線政府的成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建於1918年10月28日,它是在奧匈帝國解體的基礎上由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西斯拉夫民族建立起來的。該帝國70%以上的工業集中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使這個新生的共和國成為當時世界上10個工業國之一,人均國民總產值高於奧地利、義大利等國。託。馬薩裡克總統實行西方式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宣傳&ldo;捷克斯洛伐克主義&rdo;
,不承認斯洛伐克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在外交上奉行親西方政策。
捷克斯洛伐克工人運動發端於19世紀70年代,1878年,捷克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成立。
1921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社會民主黨左派召開第14次代表大會,宣佈接受共產國際的條件,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1929年2月召開的黨的&ldo;五大&rdo;
,確立了克。哥特瓦爾德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1933年1月,希特勒在德國攫取政權,法西斯侵略的危
80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險威脅著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政府首腦在慕尼黑簽署了出賣捷克斯洛伐克領土和主權的慕尼黑協定。同年10月,德軍佔領蘇臺德區。
12月,捷共被取締,被迫轉入地下活動。次年3月,德軍佔領整個捷克,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愛。貝奈斯在倫敦組織流亡政府。
捷共領導遵照共產國際的指示,結合本國具體情況,提出建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有農民、小資產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