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第2/2 頁)
過這個時代也要一二十年。&rdo;
3
列寧逝世後,史達林過早地放棄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他在1927年聯共(布)第14次代表大會上,就提出了&ldo;消滅國民經濟中的資本主義成份&rdo;的口號,並突擊式地實行農業集體化,過早地在蘇聯建立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東歐各國共產黨在1948年舉行的代表大會上制定了&ldo;建
1《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1卷,第212頁。
2《列寧文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卷,第224頁。
3《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3卷,第364頁。
82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立社會主義基礎&ldo;的綱領,即透過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合作化,消滅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社會主義國家。
東歐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捷克斯洛伐克已經擁有比較發達的工業,是一個工業‐農業國。波蘭和匈牙利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是農業‐工業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基本上是農業國。阿爾巴尼亞則是一個完全的農業國。在東歐各國生產力水平互不相同的情況下,要求在同一時期內建立劃一的&ldo;社會主義基礎&rdo;
,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是有害的。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阿爾巴尼亞和羅馬尼亞先後開始執行五年計劃。
波蘭從1940年起實行六年計劃。由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封鎖,東歐國家的經濟具有閉關自守和粗放的特點,只能在經互會範圍內進行交流合作。
各國黨的領導人遵循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不顧國情和國力,訂出了不切實際的高指標,把絕大部分資金投入重工業。這種唯意志論的蠻幹,很快地造成了國民經濟的嚴重失調,引起了市場供應短缺和人民生活困難。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出現了強迫命令和違反自願原則的現象。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