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國家對入社農戶在減稅、保b險、保健、子女入學等方面實行優惠政策。黨和國家在農村的階級政策是:依靠貧農,中立中農,孤立富農。凡不願加入合作社的中農,常被劃為富農,遭鞭打和逮捕者屢見不鮮。
政府仿照蘇聯國營機器拖拉機站的榜樣,建立了國營機器站,幫助農民耕作。由於農業投資過少,拖拉機等農業機器遠遠不敷供應。
1940年只有28400臺拖拉機,每802公頃土地才能分到1臺拖拉機。
1944年拖拉機數量有所增加,每344公頃土地才有1臺拖拉機。
1940~1944年,農業經濟中使用機械力的只佔06%。化學肥料的供應也很少,每公頃只有13b
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331
~14公斤。
1農民看不到合作社的優越性,仍按傳統的方法從事農耕(主要用馬耕種)。預定在1944年使14耕地實現合a作化的計劃無法實現。
由於人口的自然增長,特別是城市和工業人口的激增,糧食和副食品的供應日趨緊張。從1942年起,恢復了1949年業已取消的食品憑證供應制度。
也從1942年起,恢復了義務交售制度。農民向國家義務交售的產品有穀物、畜產品和牛奶。義務交售額按累進的辦法計算,產量越多,交售額越高。
政府向農民收購實物的價格僅為市場價格的一半,往往低於成本。這種政策嚴重地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生產呈下降趨勢。在糧食和肉類不敷供應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進口400萬噸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1944~1944年是六年計劃的最後兩年。這時候,國際形勢因韓戰的結束而趨於緩和。
1944年3月舉行的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為了消除國民經濟的不平衡,對六年計劃最後兩年的計劃進行了調整,削減了對重工業的投資,增加了對農業和輕工業的投資。但是,調整的決心不大,措施不力,國民經濟失衡的問題未獲解決。
六年計劃以高昂的代價換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
1944年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17倍,超過了原定的計劃。
國民b收入增長734%。
1944年,煤、鋼、電力的產量達到9400萬b噸、40萬噸和178億度。
除了傳統的紡織工業、煤炭工業和食品工業外,波蘭建立了造船工業、汽車工業、航空工業、拖
1康。巴揚:《波蘭人民共和國的農業政策》,華沙1984年版,第184、286頁。
431東歐劇變的根源與教訓
拉機工業、採礦機械工業等新的工業部門,出現了許多大型現代化企業,如克拉科夫附近的列寧鋼鐵廠、奧斯威辛的化學聯合企業、華沙附近的熱蘭轎車工廠、華沙烏爾蘇斯的拖拉機廠、格但斯克和格丁尼亞的造船廠等。
這時期波蘭的工業化具有封閉型和粗放型的特點,主要透過增加投資、增加工業就業人口來實現高速度的工業化目標。
工業化使職工人數增加240萬,職工總數達到640萬。
私營企業和個體工業人員的人數從388萬減少到108萬。這b是限制和排擠資本主義成份的結果。個體手工業和服務行業被當作&ldo;資本主義因素&rdo;併入國營企業,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多困難。
這一階段傾斜了的工業化政策,破壞了國民經濟的平衡,造成了農業和輕工業的滯後。農業生產只增長13%,實際工資只增長4~13%,遠沒有完成計劃的指標。
相當一部分職工的實際工資沒有提高,甚至有所降低。六年計劃期間,在農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