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頁(第1/3 頁)
培根的科學方法是以實驗定性和歸納為主的。其思想的進步一面,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在上升時期對發展科學的要求。但他的學說中也充滿了神學的不徹底性,如認為有&ldo;理性靈魂&rdo;的存在等。他不同意在科學方法上使用數學和演繹法,他的這些觀點對機械唯物論有很大影響。
弗蘭西斯&iddot;培根是近代哲學史上首先提出經驗論原則的哲學家。他重視感覺經驗和歸納邏輯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開創了以經驗為手段,研究感性自然的經驗哲學的新時代,對近代科學的建立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對人類哲學史、科學史都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為此,羅素尊稱培根為&ldo;給科學研究程式進行邏輯組織化的先驅&rdo;。
弗蘭西斯&iddot;培根的著作長期吸引著歷史學家們的興趣。作為英國的大法官,他在1623年被發現有受賄行為之前,一直是詹姆士一世議會綱領的主要政治設計師。他因為其《論說文集》和歷史劇而一直受到文學評論家的高度敬重,但他卻主要致力於自然知識的革新。的確,他未完成的《偉大的復興》在該世紀下半葉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以至於人們可以有把握地認為在當時剛出現的科學學會和科學院中進行的許多工作都受到了&ldo;培根&rdo;的啟示。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
笛卡爾,法國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他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學與數學思想對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ldo;笛卡爾,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rdo;
笛卡爾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1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爾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但他對所學的東西頗感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教科書中那些微妙的論證,其實不過是模稜兩可甚至前後矛盾的理論,只能使他頓生懷疑而無從得到確鑿的知識,惟一給他安慰的是數學。在結束學業時他暗下決心: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ldo;世界這本大書&rdo;討教,於是他決定避開戰爭,遠離社交活動頻繁的都市,尋找一處適於研究的環境。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在荷蘭長達20年的時間裡,他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1634年寫了《論世界》,書中總結了他在哲學、數學和許多自然科學問題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行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學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會指責,死後又被梵蒂岡教皇列為禁書,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思想的傳播。
也許笛卡爾哲學的最大有趣之處來自他的方法。笛卡爾十分留心被普遍接受的大量錯誤的概念,決定要達到恢復真理的目的,就須得從零開始做起。因此他開始懷疑一切‐‐老師教給他的一切,他的所有最崇高的信仰,所有的常識觀念,甚至外部世界的存在,連同他自己的存在‐‐總之是一切的一切。
這自然就引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消除如此普遍的懷疑來獲得一切事物的可靠知識呢?笛卡爾用形上學觀點進行了一系列創造性的推論,證明出使自己滿意的結果:由於他自己的存在(我思我在),上帝才存在,外部世界才存在,這就是笛卡爾學說的起點。
笛卡爾方法具有雙重意義。第一,他把&ldo;什麼是知識&rdo;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