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2/3 頁)
校,結果他同伏爾泰反目,成了終生的仇敵。此外盧梭終身提倡情感主義,與伏爾泰及百科全書派成員的理性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從1762年起,盧梭由於寫政論文章,與當局發生了嚴重的糾紛。他的一些同事開始疏遠他,大約就在這個時期,他患了明顯的偏執狂症。雖然有些人對他表示友好,但他卻採取懷疑和敵視的態度,同他們每個人都爭吵過。他一生的最後20年基本上是在悲慘痛苦中度過的。
古典哲學的創立者康德
在中外著名的哲學家中,康德可能是一個最為單調刻板的人。他生活中的每一項活動,如起床、喝咖啡、寫作、講學、進餐、散步,時間幾乎從未有過變化,就像機器那麼準確。每天下午3點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會踱出家門,開始他那著名的散步。鄰居們紛紛以此來校對時間,而教堂的鐘聲也同時響起。惟一的一次例外,是當他讀到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盧梭的名著《愛彌爾》時,深為所動,為了能一口氣看完它,不得不放棄每天例行的散步。這使得他的鄰居們竟一時搞不清是否該以教堂的鐘聲來對自己的表了。
&ldo;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rdo;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ldo;實踐理性批判&rdo;的最後一章。
康德於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他出生時,有&ldo;武王&rdo;之稱的普魯士國王弗裡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裡已經統治了11個年頭。康德的父親是一個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強調宗教的精神,重視虔誠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時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響。8歲時,康德開始上學,學校提倡的是人文主義教育,反對宗教帶給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學校的教育改變了康德的宗教態度,他從此開始一生都對宗教祈禱和教堂唱詩感到反感。也是因為學校的教育,他開始懷疑建立在感覺與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學簡單地來說也是對虔信派的一種反動。
1740年,康德進了哥尼斯堡大學。人們現在無法考證他當時註冊了什麼專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經常聽哲學課。1748年,24歲的康德大學畢業,因為他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年,他衣食無託,前途渺茫。由於大學沒有他的位置,他決定到哥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鎮去做家庭教師。
康德曾說再也沒有哪個家庭教師比他還差,但是實際上他這是謙虛,因為他教過的學生對他的口碑都不錯。在做家庭教師期間,他發表了第一本著作《關於生命力的真實估計之思考》,內容是關於笛卡爾、牛頓和萊布尼茨提出的哲學與科學命題。經過5年的家庭教師生涯後,康德重返了哥尼斯堡,從此他再也沒有離開過家鄉。返回家鄉後,康德再次進入大學學習。
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體論》獲得碩士學位。3個月後獲得大學私人助教資格,開始教授哲學。在私人助教這個教職上,康德一干就是15年,學生的聽課費就成了他的生活來源。因為康德的課很受歡迎,願意聽他的課的學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無憂。
在任助教期間,康德開始經常發表著作。他的論題包羅永珍,從自然科學、美學、神學甚至到巫術應有盡有,但貫穿其中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研究應該如何進行:是從理性的觀點出發,從普遍真理中推匯出有關事物的真理,還是從經驗出發,透過觀察得出普遍的結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