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第1/3 頁)
可是莫奈的視力日漸衰退,常因力不從心而忿怒地把畫布割破,並曾有一兩次說要放棄這個計劃。忙得不可開交的總理聽了,便從內閣辦公室趕往席芬尼勸這位老人不要氣餒。&ldo;畫吧,畫吧,不管你自己知道不知道,會有不朽之作的。&rdo;克雷芒梭沒有說錯。莫奈為紀念第一次大戰休戰獻給法國的在巴黎橙園陳列的《睡蓮補壁》油畫,被公認為是莫奈最偉大的作品。
莫奈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目力得到的恢復,因此得以在暮年繼續作畫。有時他仍會暴躁地把畫布割破。不過在得心應手的時候,他自知自己幾乎實現了少年夢想,把&ldo;不可能畫得出的空氣美&rdo;差不多畫了出來。他86歲去世,死前不久,他還在信裡提到,他在一天工作中得到無比歡樂。
狂人畫家凡高
在歐洲繪畫史上,凡高的故事比凡高的藝術更吸引人。凡高生前,他的畫不為社會所重視,終其一生只賣出過一幅畫,他一生靠弟弟提奧供給生活費用。他死後,後人卻給了他各種榮譽,他的畫的賣價也步步攀升。也正因為如此,凡高是一位用盡生命創作的畫家,瘋狂追求真愛及真實的感受,沒有世俗的做作!
凡高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後期印象派繪畫的一個主要畫家。凡高是荷蘭人,1853年出生於一個農民家庭。他父親是一個鄉間牧師,兩個伯父都是美術品商人,凡高在藝術上的起步首先來源於伯父的商店。小凡高長著一頭美麗的紅髮,模樣卻很難看,脾氣十分古怪,不愛與人交往,可又易動感情;性情粗魯、任性,而又靦腆羞澀。他的一個伯父在巴黎和倫敦有支店,作的是大宗的藝術品交易,打算日後讓凡高來繼承他的買賣。凡高也因為商業上的事情,後來也到倫敦和巴黎的店裡去。這時他是個勤勉的青年,前途遠大,但後來由於個人事件的挫折而失去希望,對工作再也沒有了興趣。
凡高曾經作過店員、教師與傳教士,對窮人十分同情。27歲開始作畫,立志要做一個農民畫家,其人物畫也多描繪勞動人民。他早期的以《吃土豆的人》為代表的一些畫,就是描繪農民的貧困生活的。後來他離開農村到煤礦去工作,所以便畫起工人來了。往後他到了巴黎,接觸了印象派,便又畫起風景畫與城市下層人民的生活。不論畫農民、工人或城市貧民,凡高同勃呂蓋爾與米萊兩位農民畫家一樣,是從人道主義精神出發的。他的父親與幾個叔父都是傳教士,他自己也篤信宗教,只是後來在礦山擔任工人代表被革職後,才對上帝的存在產生懷疑。凡高從耶穌的泛愛出發同情窮人,但他也只能以自己可憐的一點食物去接濟窮人,與他們共享一片黑麵包。此外,便是用畫來描繪窮人的貧困生活和艱苦勞動。他畫這些畫,與其說是搞意識形態的宣傳,不如說是為了表達他心中想要表達的東西而已。因為他自己還沒有搞革命宣傳的願望。而且他的畫,一生只賣掉一幅。能見到他的畫的人,在當時為數寥寥。
凡高的畫不為當時人理解,這註定了他一生要過漂泊悽苦的生活。凡高漂泊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有著密切的關係。出門旅行通常可以為他帶來新的靈感。1869年至1876年,凡高擔任美術複製商品店員時,屢屢因堅持非好畫不賣而與許多欠缺美術修養的顧客爭論。在伯雷那琪礦區任臨時牧師時,目睹礦工窮苦生活的凡高,即使自己衣著襤褸,仍幫助工人家眷撿煤。礦區工人尊敬他如上帝使者,但上級卻認為這樣的作風有辱佈道者的尊嚴,而將他逐出教會。凡高天使般的仁慈與天真、嫉惡如仇的個性,使他無法適應充滿邪惡的社會生活。
住在荷蘭的時候,凡高畫了很多礦工的生活,厚厚地塗出陰鬱的色彩。1886年,他搬到弟弟所住的巴黎,並開始上班。這段時間,他寫了很多感人至深的信給弟弟,談自己的生活和作品。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