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第2/3 頁)
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ldo;交響樂之父&rdo;。《g大調第94交響曲》是海頓的新作,據說,他這樣做的目的是要教訓一下那些在演奏中打瞌睡、不尊重藝術家的貴婦人們。由於這首樂曲的慢板樂章具有如此與眾不同的特點,被人們稱它為《&ldo;驚愕&rdo;交響曲》。
1732年,海頓出生於奧地利的一個車匠家庭。因為嗓音甜美,8歲時被維也納聖斯蒂大教堂接納為唱詩班歌童。從1761年開始,海頓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90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1791至1795年間,海頓兩次去了英國倫敦,寫了12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這使他從此名震全歐。在英國,他的音樂備受歡迎。他出席了威斯敏斯特的亨德爾音樂節,成為牛津大學名譽音樂博士。
海頓的一生中有幾十年的時間在匈牙利公爵埃斯特哈齊的宮廷中擔任樂隊長。有一年,公爵突然宣佈要解散宮廷樂隊,這意味著幾十位樂師將失去生計。出於對樂師們的同情,同時也為了自己不被解僱,海頓寫了一首交響曲,由他自己指揮在樂隊解散前的最後一次音樂會上演奏。這首交響曲的最後一個樂章不像通常的交響曲那樣一起結束演奏,根據總譜上的指示,樂隊的各種樂器聲部都是按照先後順序依次結束的,樂師們在演奏完自己的聲部後熄滅自己面前譜架上用以照明的蠟燭,默默地離開樂隊,先是圓號,然後是雙簧管、大管、低音提琴。到最後,只剩下兩位小提琴師在僅有兩支蠟燭照明的昏暗的舞臺上演奏著纖細哀婉的旋律。終於,他們也結束了演奏,吹滅蠟燭離去這種充滿傷感的結尾使埃斯特哈齊公爵大為感動,但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當他明白了蘊含在其中的樂師們惜別的淒涼之情時,當即做出決定,不再解散宮廷樂隊。這部樂曲最後被定名為《告別交響曲》。
又有一次,海頓的新作《第96交響曲》舉行首演,大廳裡坐滿了聽眾。正當演出進行時,突然,一盞大吊燈從屋頂上落下來,摔得粉碎,然而竟未砸傷一人。聽眾們紛紛情不自禁地感嘆:&ldo;奇蹟!奇蹟!&rdo;於是,這首交響曲就被後人稱為《&ldo;奇蹟&rdo;交響曲》。
海頓還是德國國歌的作者。海頓受英國國歌《神佑我王》的啟發,很想寫一首奧地利國歌,以表達他對王室和祖國的忠心。1796年奧地利對法作戰,更激發了他寫作國歌的豪情。海頓的朋友斯維吞把他的想法告訴了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沙勞,沙勞命詩人豪什卡寫了&ldo;上帝保佑法蘭茨皇帝&rdo;的歌詞。海頓在1797年1月把它譜成了四部合唱的歌曲,其旋律是以一首克羅埃西亞民歌為基礎的。1797年2月12日是奧地利國王法蘭茨的生日,這首國歌在維也納國家劇院和各地的大劇院同時演唱。海頓在這一年晚些時候所作的《c大調弦樂四重奏》中,又把這首國歌的曲調,用作第二樂章變奏曲的主題,這部作品因此被稱為《皇帝四重奏》。海頓在他的垂暮之年,特別是在法國軍隊炮轟維也納城的日子裡,常常滿懷深情地在鋼琴上演奏這首歌曲,從中得到安慰,可見他對這首國歌的摯愛。如今,這首莊嚴的國歌已不再屬於奧地利了,而成為德國的國歌。
音樂神童莫扎特
在西方音樂史上,天才並不少見,但作曲能夠做到像吃飯和呼吸那樣隨意的人卻不多見,尤其是從小就如此。但莫扎特就是這樣的人。他3歲就能在鋼琴上彈奏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5歲就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絃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觀念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6歲和姐姐一起跟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