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3 頁)
南北戰爭被稱為美國的第二次革命。透過這場戰爭,林肯成為了黑人解放的象徵,這卻引起了奴隸主們對他的萬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上,林肯在華盛頓的福特劇院裡看戲時,被南方奴隸主收買的一個演員刺殺。林肯的不幸逝世引起了國內外的巨大震動,美國人民深切哀悼他,有700多萬人停立在道路兩旁向出殯的行列致哀,有150萬人瞻仰了林肯的遺容。
林肯為人正直誠實而彬彬有禮,他的談吐直率幽默。有人認為林肯對待政敵的態度不夠強硬,對他說:&ldo;你為什麼要讓他們成為朋友呢?你應該想辦法消滅他們才對。&rdo;&ldo;我難道不是在消滅政敵嗎?當我使他們成為我的朋友時,政敵就不存在了。&rdo;林肯溫和地說。
鐵血宰相俾斯麥
在世界近代史上,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的德意志各邦歸於統一是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它不僅深刻影響了當時歐洲的政治地圖和力量對比,也對全世界乃至現代史的程序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德意志帝國的統一,與一代名相俾斯麥的名字是連在一起的。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ldo;從上至下&rdo;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國從封建專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再走入列強行列的重要歷史時期。
1815年4月1日,俾斯麥出生於普魯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莊園裡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鬥。1835年於柏林大學畢業後,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在19世紀40年代,俾斯麥政治上屬於頑固的保守派。1848年革命時,俾斯麥在自己領地上組織軍隊,準備前往柏林&ldo;勤王救駕&rdo;,武力鎮壓革命。他尖刻地嘲諷法蘭克福全德國民議會中資產階級代表們的清談闊論,主張用武力把它驅散。俾斯麥狂熱的容克信念和立場贏得國王的賞識,1851-1858年被任命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的代表,1859年任駐俄公使,1861年改任駐法公使。因此,他能清楚地瞭解俄國和法國統治階層的意願和圖謀。
1862年,俾斯麥得到國王威廉一世的賞識,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
俾斯麥是一個主張使用武力的頑固分子,這就使他當上宰相後深知該如何使用武力去對付敵人。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週,就在聯邦議會上發表了他的首次演說。他非常激動地說道:&ldo;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德國所指望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他的武力!&rdo;這就是&ldo;鐵血宰相&rdo;的由來。那麼他這番演說用意何在呢?
自9世紀以來,德國一直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19世紀中葉,隨著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俾斯麥認為,就是透過王朝戰爭,在容克階級的領導下,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俾斯麥統一德國的第一步,就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屬丹麥的什勒斯維希-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併入德國。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併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