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側擊(第3/4 頁)
笑道:“如此說,你不急著親政?”
朱翊鈞道:“不必親政,只是先試試朕的一些想法兒。況且皇兒還要多學習、長身體,哪有時間看許多摺子?這國事嘛,還是張先生等人辦,母后掌著大略就好。”笑了笑又道:“皇兒還要多睡覺長個子,長大了,娶了媳婦,還要給母后生孫子膝下承歡呢!”
李太后聽了,嘆了口氣,不置可否。見朱翊鈞臉上有疑惑之色,乃說道:“你父皇賓天,將這萬鈞擔子放在吾肩上。”聽到此處,朱翊鈞忙跪下,肅容靜聽。
李太后見皇帝跪下,叫他起來。見他堅持不起,嘆了口氣繼續說道:“吾婦道人家,哪裡有什麼見識能治理這九州萬邦的國事?大著膽子,都交給張先生、馮保等人。可他們畢竟不姓朱,母后如何能盡信之?只是沒法子罷了。”說完,想起先皇,又要流淚。見朱翊鈞抬頭看著她,滿臉痛惜擔憂之色,心裡一暖,展顏道:
“幸得你父皇在天上見我們孤兒寡母可憐,入夢給你,還給你找了師傅,開了天竅。這幾日見皇帝如同換了一個人一般,母后真是心懷大慰。本來你年幼,性子不定,母后想著總要等你成了人,生了孩子,再將國政交給你。可近幾日見你說話辦事,條理清楚,又有巧思,母后又怕耽誤了你……”
朱翊鈞見李太后剖心瀝膽,將心裡的糾結和苦悶都說給他聽。鼻子一酸,哭道:“母后萬勿糾結,否則兒子慚愧無地了!這治政之事,還是按照兒的辦法,不必大動,只是讓兒多熟悉熟悉,多出出主意罷了!”說完,拜於地上。
李太后見皇帝語出赤誠,心裡盡數信了他確實沒有親政的心思,只是因年少,有些躍躍欲試罷了。她本是沒有野心的人,但這秉政的滋味一旦嘗過了,再和後宮其他女子一比,一時間卻難以割捨。而今經歷了皇帝刺血抄經一事,潛意識裡對皇帝的某些不可言狀的心結消除了,又覺得這些事兒甚是無味。她想了想,道:“皇帝既然有參政的心思,從今日起,你早朝後在皇極殿留對張先生吧!”
這皇帝留對大臣,乃是要記於史書的大事。一般來說,皇帝主動留對某大臣,就是要就某些不可議之於眾的國政大事聽取某大臣的意見,因此對大臣來說是難得的殊榮。而大臣自請留對,一般是要打同僚的小報告,會被鄙視的,甚至有御史會為此事彈劾於他。李太后讓皇帝每日留對張居正,表明了皇室對國政盡付與他的信任,既樹立張居正的權威,又向外朝表明了皇帝即將要親政的訊號,是高明的治政之舉。
但在已經開掛的朱翊鈞看來,太后這兩下子還不夠看。見太后吩咐完了,他站起身道:“母后,朕想著早朝留對張先生卻太辛苦了些,朕畢竟還要日講,也耽誤張先生理政——不如這樣,朕看不如選個吉日,朕在平臺召對張先生如何?”
李太后聽了大喜,道:“大善!”何為“平臺召對”?建極殿居中向後,高居三躔白玉石欄杆之上與乾清門相對的地方,即雲臺左右門,亦名“平臺“。明代的平臺召對,相當於國情諮議,皇帝可召見群臣,也可召見一人。如果召見群臣,群臣肅立,皇帝坐在那裡,遇到問題就點官員的名,官員上前跪在那裡答話,遇到皇帝允准了,也可以站在那裡說。但是召見一人,就是推心置腹的談話了,可賜坐,也可賜茶,氣氛像是拉家常,對大臣是難得的殊榮。平臺召對政治氛圍濃厚,有專門的禮制。一方面顯示了皇帝對某大臣的信任,另一方面更顯示了皇帝的勤政與胸襟。所以,一旦臣子單獨被召對,立刻名揚天下。而皇帝勤政之德聲,也要流傳四海了。朱翊鈞這辦法,既形式自由——可隨時召對,又為國朝盛事,可獲得五星好評,因此比李太后留對的辦法要高那麼一點點。
兩人計議定了,各自都放下心事。朱翊鈞見太后還有些怏怏,就將後世的笑話改頭換面說了幾個,逗得太后笑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