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第1/2 頁)
羽柴軍築起了大壩。
五月八日動工,同月十九日告竣,整個工程僅用了十二個晝夜。
現在需要決堤合流。城東北有一山,長野川由山後的峽谷向東流去,秀吉必須使長野川調頭向西,才能把河水從山裡引進高松城,秀吉令人在河床狹窄的鳴谷打壩截流。
十九日,截流成功,剎那間,長野川改變了流向,迅速向高松城的方向撲去,途中又和七條小河合流,水勢大增,一起匯入足守川。秀吉派人決開足守川的河堤,滔滔河水灌進敵城附近的農田。
&ldo;成功啦!&rdo;
秀吉站在蛙鼻山上,俯視山下,高興得手舞足蹈。但是,他哪裡想到,高松城周圍的面積實在太大了,河水緩慢地慢過大地,水淺得很,根本形不成湖,官兵衛暗想:
&ldo;這怎麼行!&rdo;
秀吉的設想在道理上是講得通的,然而大量河水滲入地下,不起作用。水這麼淺,根本不可能實現把敵城沉入湖底的設想。水淹不了敵城,清水家治就不會投降。
然而官兵衛不過是杞人憂天!
長堤竣工七天後,一直晴朗的天空突然陰雲密佈,天降大雨,一連下了三日。陰曆五月正是梅雨季節,可是象這樣天河決口似的暴雨實在少見。
河裡、湖裡,水量劇增。人造湖的水位眼看著上升。第二天,大水淹到坐落在山岡上的高松城;第三天,城樓的底層被淹沒,水面上勉強可以看到樹梢。士兵爬上二樓,在樹上搭起木板,擬起葦席,躲在上面避難。對於他們來說,眼下的任務不是對付敵人,而是與大水搏鬥。官兵衛暗暗稱奇:
&ldo;天賜秀吉成功!&rdo;
成小事靠力量,成大事靠天命。官兵衛不禁慶幸自己的眼裡,今後再也不需要猶豫,應該豁出性命輔佐秀吉,擁戴他,透過他的高升,去謀求自己的發展。
秀吉無暇揣摩官兵衛的心思,他在埋頭部署大壩上的防禦,長堤是一把雙刃劍,它即可水淹高松城,又可抵禦即將趕到的毛利援軍。因為秀吉在長堤上埋下了阻擋戰馬的柵欄,險要之處築起了炮樓,不僅瞄準了湖心的敵城,同時也是和另一側的毛利軍作戰的屏障 ,其作用不次於一條水上長城。
三日後,雨勢減弱,但是雲層壓在樹梢上,仍然下個不停,水位不斷上漲。人們心裡明白,用不了幾天,大水就會慢過城樓的樓頂。
第十五回 救高松毛利議和接飛報秀吉撤兵
進入六月,備中高松依然被鎖在白色的煙雨之中。四公里長堤圍成的人工湖水位逐日上升,湖心的高松城眼看就要沉入湖底。
毛利的援軍已經到達,以吉川元春和小早川隆景兄弟二人為兩翼的大軍多達三萬人。海內外除織田王外,只有毛利氏能夠動員如此數量的大軍。吉川軍勒兵駐於城西南的丘陵地帶,眾將看罷地形,不禁連連叫苦:
&ldo;縱有回天之力,也難以救出高松!&rdo;
羽柴軍以大壩為依託,佈下長城般的防禦陣地,後面有人工湖阻隔,再後面的山上才是秀吉大營。
高松城內,湖水漫過房簷,即將爬上屋頂,再有一天半日,城中守軍都會被大水淹死。遙望湖心,毛利諸將束手無策。即使兩下交兵,戰不上三天五日,城池也會被湖水吞沒。毛利軍無奈,只好提出議和。
一槍未發就議和。不,可以說是投降!然而,為了救出高松城守將和士兵,認輸是唯一的出路。
毛利家的使臣,安國寺僧人惠瓊受命來到蛙鼻山,進入秀吉大營。是年,惠瓊雖年愈四十,但仍膚色白嫩,猶如蠶繭,四肢柔韌,腰似擺柳,飄飄然有女人風姿。
惠瓊來到帥帳,秀吉接見了這位老相識,但對議和一事,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