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誦壇經(2)(第4/5 頁)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雲。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牛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成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贊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
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唸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淨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雲。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無我體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汙名
僧智常。信州貴溪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一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了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體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師曰。彼師所說。猶存見知。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
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
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
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
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