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河決(第1/2 頁)
春訊來的很急,黃河水面暴漲,多災多難的母親河鞭打著中華大地,下游的河南、山東等地水災頻發。 不及多日,黃河決口,大水災! 一隊信使快馬加鞭衝到了京城。 “河決開封!河決開封!” 訊息很快傳遍了應天府,當然,最先知道的肯定是皇帝。 朝堂上,朱元璋陰沉著臉,看著急報,說道:“朕記得,去年八月杞縣就發水災,今年怎麼又捲土重來了?” 工部的人低頭站立了一排,工部尚書,下級水部侍郎及負責的員外郎、主事令史等十來個人。 “陛下,黃河去年改道後,重修的堤壩還未完工,今年水患來勢兇猛,沒撐過兩日便被衝破了!”負責人見工部尚書沒有說話,只能先站出來。 “臣附議,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東、皖北、蘇北和魯西南地區成了黃河洪水經常氾濫的地區。”工部水部侍郎站出來說。 由於地勢原因,黃河奪淮入海的次數並不少,但歷朝歷代核心繁榮區基本都在中下游地區,如果放任不管,黃河只會更往下,所以年年都會維修堤壩,用人力阻擋南移。 “朕要聽的是原因嗎!”朱元璋站起來,看著一個個和鵪鶉一樣的官員們,如今事情發生了,卻聽不到一個解決方法。 “都啞巴了?”朱元璋雖然事必躬親,可他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全,總要有人去負責。 “如今堵不如疏了,只能儘快的疏散災民了。”“是啊,是啊,已經來不及了。” 朝臣議論紛紛。 朱元璋聽著,有些不耐煩的揮了揮手,疏散災民去哪?嘴皮子動動就完了?淨說沒有用的屁話! “肅靜!”主紀律的官員甩鞭。 “臣聽說大明皇家大學的水泥有了新發明,說是凝固時間加快了,修補硬化速度快了許多。” 安靜的官員中傳出來了句話。 “誰?誰說的?”工部尚書問道。 工部是水泥的最大受益者,這種堅固的連炸藥都難摧毀的東西,用在建築上,很是實用。 只不過鋼筋的產量太低了,導致無法大規模的普及,只能用於部分建築,即使這樣,成本也高,基礎建設太費錢了,戶部不給批。 明朝初期的錢都用來打仗和恢復民生了,對外戰爭持續不斷,近百萬計程車兵消耗是個可怕的數字。 雖然屯兵衛所制減少了中央的負擔,可駐守京畿的二十萬士兵,還是要發餉銀的,而這也是明初高戰鬥力的原因之一。 沒錢誰願意去當大頭兵啊? 工部尚書明白,可他才知道大明皇家大學有了新東西,卻沒有先供於工部,這算是他的失職了。 藍春研究的學問,對工部來說,是受益無窮的,但有一個侷限性,就是太費錢了,具體措施落不到地上。 “晚了,這兩日水災都衝到杞縣了。”朱元璋說道:“罷罷罷,天災如此,退朝吧。” 朝會後,朱元璋留住了相關的官員,工部尚書是自己人,有些話朝堂上還是不能說的。 現在按照正常流程,等水災退去,當地政府再安排搶救和重建,徵集民夫再去填補堤壩缺口,重修堤岸。 戶部和兵部也要去發放糧食,保證大部分人別被餓死,兵部調遣部隊去組織,以免流民暴動或大規模遷移。 只有去疏散災民,開放糧倉,以達到最小的損失,人命才是最大的保障。 “只要黃河發水,朝廷就要撥款賑災,發一次水,就要撥一次款!咱不明白了,那黃河真就防不住了?”朱元璋問道。 馬皇后給朱元璋舀了一碗粥,輕言細語道:“好了,天災如此,老天爺發火,咱們也只能受著,你朱重八再怎麼厲害,也是天子。” 朱元璋吃不下飯,但馬皇后硬推到了他的手裡,朱元璋也只好悻悻的接過,吃了兩口,粥還是寶華山養殖基地進貢的,說是什麼五常大米標準。 “藍春那小子還是不錯的,以前覺得他沒上進心,還是要鞭策他,看看他肚子裡藏了多少墨水!”朱元璋說道。 大災過後必定有疫情,衛生條件低下的明朝更別提了,藍春聽聞此事後上了個摺子,災民飲用水一定要燒開,同時要及時處理受難者的遺體,以及死亡的家畜動物。 藍春還向朝廷捐了款,希望用於災後重建及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