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準備參戰
羅斯福認為和1917年一樣美國最終還是會被捲入戰爭的。因此,羅斯福開始大規模擴張海軍。羅斯福讓國會授權總統可動員國民警衛隊和其他的預備役部隊,並將他們編入現役部隊。羅斯福將原先的志願兵役制改為有限的義務兵役制,並透過抓鬮確定徵兵號。
《大西洋憲章》
1941年8月,邱吉爾與羅斯福在紐芬蘭附近的島嶼上舉行了歷史性的會見。邱吉爾期望能說服羅斯福總統立即參戰,但羅斯福讓他失望了。當時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盛行。美國的民意調查顯示80的美國人還沒有為參戰做好準備。但羅斯福答應如果日本進攻英國在遠東的殖民地,美國就會向軸心國宣戰。
這次會見最大的成果是制定了《大西洋憲章》。《大西洋憲章》確定了反法西斯國家不以獲得領土為目標,而且號召所有國家合作以保證持久的和平。這成了聯合國信念的基石。
從來就沒有中立國
一戰和二戰初期,美國都是所謂的中立國。但每次美國都參戰了,並且成了改變戰局的核心力量。在戰爭爆發時,有的中立國被佔領,有的參戰,有的成了侵略者的幫兇。在正與邪之間沒有中立。在是與非之間沒有中立。在勝與敗之間沒有中立。中立是一種逃避責任的選擇。在戰爭中,旁觀的中立國總是有傾向的。在硝煙瀰漫的戰爭中,一碗水是端不平的。
在利益至上的國際社會中,沒有中立只有重利。
(歡迎閱讀我的另一本書《未來戰爭論》,已經完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 戰略轟炸1:千機轟炸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的速度沒有太大的提高,但飛行里程卻大大提高了,這使得戰略轟炸成為可能。空軍理論家們普遍認為,只要用轟炸機襲擊敵國縱深的戰略目標體系,單靠戰略轟炸就可以贏得戰爭。義大利的戰略家杜黑提出了制空權的理論,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36年到1939年的西班牙內戰中,德國戰機對馬德里和格爾尼卡進行了多次轟炸。
1938年5月19日,中國空軍的兩架馬丁b-10型轟炸機從寧波出發,飛越東海,在日本撒下了100多萬張警告傳單。這次&ldo;人道遠徵&rdo;行動是日本本土遭受的第一次外國軍隊的空襲,也是世界航空作戰史上絕無僅有的&ldo;紙片轟炸&rdo;。
人們預測轟炸機在未來的大規模戰爭中將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但轟炸將不可避免地對無辜百姓造成傷害,最讓人恐懼的是戰機攜帶的毒氣炸彈。二戰前夕,歐洲各國紛紛為自己的國民配備防毒面具。
1939年9月,2000架飛機突襲波蘭。在隨後的3周內,德國空軍一直在轟炸華沙,德國人的理由是波蘭拒絕投降,所以德軍不得不把波蘭首都華沙作為軍事打擊的目標。
1940年5月,德軍以同樣的理由空襲了荷蘭鹿特丹。
不列顛空戰的初期和中期,德軍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機場、雷達站、碼頭和飛機製造廠,而不是城市和居民區。不列顛空戰的後期,德軍主要轟炸了倫敦。不列顛空戰讓英國元氣大傷。英國陸軍沒有能力橫渡海峽直接進攻德國,英國的軍事理論家們提出&ldo;轟炸機制勝論&rdo;。&ldo;轟炸機制勝論&rdo;認為持續的戰略轟炸能摧毀德國的意志,迫使其戰爭機器停止運轉。邱吉爾決定出動飛機大規模轟炸德國本土。
防守的錯誤
1940年不列顛空戰結束後,德國把80的兵力用在了蘇德戰場,對英國的空中進攻採取了絕對的防守姿態。
二戰初期,德國空軍只裝備了中型轟炸機,因為德國只考慮到對鄰國實施空中打擊,認為沒有必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