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頁)
和妙常見面,互相愛慕。
事情被觀主發覺以後,立逼著潘必正往京都趕考,企圖把他們二人隔離開。等潘走後,陳妙常催船追到江心送別,贈物訂盟,忍淚而別。
後來潘必正考中了進士,榮歸故里,才知道他的父親曾經代他訂過婚,原來就是自己的意中人陳妙常,於是迎娶過門,結成夫婦。
《茶敘》是《玉簪記》中的一出,描寫陳妙常在佛殿上見到潘必正以後,烹煮香茗,邀請潘必正前清談,這是潘陳戀愛的開始。
《偷詩》
在《玉簪記》的摺子裡,《偷詩》很難演得好。畢竟明朝人的情趣和現在不同。潘必正發現陳妙常寫情詩,於是有恃無恐,****也好,挑逗也好,最後拉著她拜天地,入“洞房”。整個過程,其實就是****,要把****表演讓人接受,對於演員來說是挑戰,而要演的好看,有趣,則是為難了。
然而嶽老師的潘必正做到了。造型上,嶽老師不油滑,不會色迷迷讓人難受,表演上,嶽老師分寸拿捏的準確,絕不過火。更重要的是,嶽老師的潘必正確確實實讓人感到他是至情至性,對陳妙常一往情深,於是他的一切小聰明,小手段,觀眾都可以理解,可以原諒,自然,陳妙常也從《琴挑》時的假撇清,《問病》時的欲說還休,發展到《偷詩》的心甘情願了。
高濂的《偷詩》,還有個惡俗的尾巴,進安調笑潘必正,打聽他和陳妙常的床上風光,被刪了,乾淨利落。於是華嶽的《偷詩》,等於將原著淨化,純化,走到了更為經典的位置。
《秋江》
華嶽的《玉簪記》,最好看的還是《秋江》。《秋江》在京劇裡也有,川劇裡也有,而兩者裡面艄公的打趣都佔了不適當的篇幅。自然崑曲有時候也喧賓奪主,如《遊殿》裡的法聰,但是《秋江》決不能如此,因為這是生旦戲。
《秋江》一折,身段和唱都美到極致,尤其是潘必正與陳妙常在江心見了對方的船,卻為風浪阻隔,在江心不停打轉,手抓住了,又分開。終於潘必正抓住妙常的拂塵將她拽過來,兩人執手相看淚眼,同唱《小桃紅》:
“秋江一望淚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這別離中生出一種苦難言。”
沒有船,沒有水,可是隻覺得一江的風,一江的悲哀,情景交融。都是這樣演,如果說華嶽的版本有什麼特別,只在於這別離之情特別深,特別濃,無他,而這已經足夠了,不需要什麼絕活的展示,不需要什麼特別的噱頭,觀眾已經感動了。
兩人訴說之後,最終還是別離和等待。有艄公艄婆在一旁打趣,這樣的別離,於是也有情趣了,你覺得,人生,總會花謝重開月再圓。
分別久了,總會再見,無論舞臺上,還是生活中,這是中國人的智慧,也是我們的期盼。
【對其高度的評價】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華嶽的《玉簪記》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這首《贈花卿》,很小的時候就會背,但是就像搖頭晃腦誦讀《詩三百》的冬烘先生,會背並不意味著會解,會解不一定感同身受。對一首詩的理解,要看悟性,也看緣分。等到看到了華嶽的《玉簪記》,這理解才算圓滿。
瞭解崑曲便是從華文漪、嶽美緹開始的,一旦一生,天生絕配。上網搜尋,文字裡一段段傳奇,一聲聲讚歎,一陣陣惋惜,讓人眼花繚亂。雖然相隔與我不過十餘年,已經是“白頭宮女在,閒話說宣宗”的情調了,字裡行間的氣韻,有點自得,我於是不禁羨慕這些前朝遺老遺少好福氣,有幸在舞臺親眼目睹這對佳偶的風華絕代。
文章之外還有圖片,如花美眷,在瞬間定格,哪怕經歷似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