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頁(第1/2 頁)
22天之後,阿西莫夫如期交稿。
又過了15天,阿西莫夫收到了《驚奇故事》寄給他的支票。
阿西莫夫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一張150美元的支票。按當時每字1美分的稿酬標準計算,12,000字的《日暮》只值120美元。誠實的阿西莫夫馬上打電話給坎貝爾,向他說明這一情況。這個電話使阿西莫夫和坎貝爾兩個人都得到了快樂。一方面阿西莫夫高興地得知,並不是坎貝爾算錯了帳,而是他對這篇小說非常滿意,特別按每字125美分的高標準向阿西莫夫支付的稿費;另一方面,坎貝爾在此之前聽到的大都是對稿酬低的抱怨,這是他第一次聽到作者跟他說稿費給多了。
坎貝爾用行動再次證明瞭他在科幻方面的正確判斷力,他為《日暮》出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價。這篇小說大獲成功,半個多世紀之後,它仍然是短篇科幻小說中最受推崇的傑作。
同為科幻作家的阿歷克謝&iddot;潘欣認為:坎貝爾看準了阿西莫夫,早就擬訂好了要讓阿西莫夫來寫《日暮》;而阿西莫夫則認為:他獲得這一機會純屬偶然。如果那天是德爾&iddot;雷伊,或者是範&iddot;沃格特去拜訪,最終寫這篇小說的人就不可能是他。
但不管怎樣,阿西莫夫承認,那天他交了好運。《日暮》擴大了坎貝爾麾下明星作家的陣容,改變了阿西莫夫的地位,使他從此躋身於一流科幻作家的行列,並很快超過其他人,成為當時科幻文壇最耀眼的明星。阿西莫夫晚年仍清楚地記得《日暮》給他帶來的變化。他在他的一本自傳中略帶調侃地記敘道:&ldo;從此,我再也不用為自己小說的銷路擔心了,只要我寫,就有人要。&rdo;
《日暮》如此成功,但它卻被排除在阿西莫夫自己最喜愛的五篇小說之外,其中緣由跟坎貝爾密切相關。其一,雖然阿西莫夫對坎貝爾充滿感激,卻不滿他擅自在結尾增加了一段詩意的文字。尤其讓阿西莫夫十分惱火的是,這段文字明顯不是阿西莫夫的風格,而許多評論家卻以此為據,稱阿西莫夫可以寫出抒情化的東西(對一個作家來講,這種傷害可不小);其二,人們在談論這篇小說時,經常過分強調坎貝爾的貢獻,阿西莫夫對此同樣十分反感。他始終認為,被要求就某一主題寫篇故事是一回事,回家後面對白紙,打出題目,付諸文字則是另一回事。
阿西莫夫對《日暮》的感情是複雜的,但儘管如此,當47年後(1988年)朋友提議他找人將這篇小說擴充成長篇時,他仍然表現出對這篇小說親生孩子般的關切。他害怕別人糟蹋了這個故事,即便得知是羅伯特&iddot;西爾弗伯格接下這項工作後,仍然有些擔憂,委婉地保留了最終刪改權。
羅伯特&iddot;西爾弗伯格與阿西莫夫一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幻作家,學識廣博,創作速度驚人,多次獲得科幻大獎。更主要的,他十分喜愛《日暮》。很快,他便完成了擴充套件工作。
事實證明,阿西莫夫的擔憂是多餘的。當西爾弗伯格將稿子交給阿西莫夫審定時,阿西莫夫十分滿意。不久,長篇《日暮》便出版了。
長篇版《日暮》(1990年)異常完整地保留了短篇原作的框架。故事仍然發生在那顆擁有六顆太陽、名為卡爾蓋什的行星上。那裡的人們不知黑暗為何物,因為每隔2049年,他們才會迎來一次黑夜,見到億萬星辰的真顏。西爾弗伯格將小說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講述科學家發現導致黑夜的日食的過程;第二部分講述黑夜降臨,以及由此引發的科學與宗教的衝突;第三部分則描寫了黑夜過後,世界的瘋狂與混亂。
很明顯,西爾弗格伯對阿西莫夫的原始創意的處理是審慎的;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他的關注點與阿西莫夫不盡相同。雖然阿西莫夫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