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1/2 頁)
慈禧在迴避肅順鋒芒的同時,常常以無助的形象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只是為了向人們傳遞一個訊號:我沒有野心,我只是六歲皇兒的母親,以此博得人們對弱者的同情。據說,鹹豐帝病重期間,&ot;慈安謙退不肯負責,而慈禧日夜抱其子聒於上前,上病中不忍其母子失所,業已允之。&ot;(《清史拾遺》)鹹豐帝是否在臨死之前不忍皇兒載淳母子分離,遂放棄了殺慈禧的念頭,而使慈禧免於劫難,我們不得而知,但或許病中的鹹豐帝也意識到漢武帝即使殺母留子,避免了母后專權,卻無法避免丞相霍光專政,這一定是漢武帝下決心除掉鉤弋夫人時不曾預料到的。鹹豐帝瞭解肅順一意孤行的特點,他無法保證殺慈禧後就不會出現肅順專權。
第13節:叔嫂聯手(1)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1861年8月21日)晚飯後,鹹豐帝突然暈厥,半夜以後方才甦醒。他自知難以支撐,於是急忙傳諭內廷大臣前來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的上諭鹹豐皇帝&ot;派載垣等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ot;的上諭安排後事。彌留之際,鹹豐帝口述了兩道諭旨,命輔臣承寫:
其一,皇長子(載淳)立為皇太子;
其二,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也就是大行皇帝的&ot;遺詔&ot;確定了未來一段時間裡的政權體制:小皇帝繼立,八大臣&ot;贊襄一切政務&ot;的輔政體系。
這一套政權體制與順治時期的&ot;攝政王制度&ot;以及康熙朝的&ot;四大臣&ot;輔政制度有何區別?
順治時期,多爾袞受封為攝政王,那就是他直接代表皇帝攝理政務,也就意味著多爾袞是那個階段的無冕之王;康熙朝的四大臣輔弼制度是從旁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但由於人數較少,所以形成鰲拜一人專權的格局。而此次鹹豐帝沒有採用攝政王制度,而是效仿康熙朝採用了大臣輔弼制度,只是人數上由四人變為八人,希望能透過多人的互相牽制,杜絕&ot;鰲拜式&ot;專權的出現。
&ot;御賞&ot;、&ot;同道堂&ot;章同時,鹹豐帝鑑於康熙時期四輔臣覬覦皇權,致使大權旁落,將兩枚隨身印章&ot;御賞&ot;與&ot;同道堂&ot;分別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和兒子載淳,作為皇權的象徵。在皇帝年幼尚不能親政時,由皇帝下達的諭旨,經皇后和小皇帝的同意後,全文開始時加蓋皇后持有的&ot;御賞&ot;印;文末則鈐印皇帝擁有的&ot;同道堂&ot;印,以解決皇后不能書寫漢文,而皇帝又太小不能正常處理朝政的問題。小皇帝只有六歲,無法正常處理政務,他的母親慈禧理所當然地挺身而出,代表小皇帝執行保管鈐印的職責。這就意味著在鹹豐帝彌留之際,出於對皇權的長久考慮,還是把慈禧納入到皇權的核心中來。慈禧通曉漢文,熟知一切朝政運作,皇后有她協助就會如虎添翼;八大輔臣雖然對慈禧頗有芥蒂,但在情在理他們都無法公然反對。於是,在朝政的運作上就形成了兩宮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輔政兼而有之的體制。
在鹹豐帝生命的最後關頭,慈禧躲過了成為鉤弋夫人的悲慘結局,躋身統治集團的核心。第四講叔嫂聯手第四講叔嫂聯手
鹹豐帝臨終的時候,精心設計了權力的分配方案,那就是兩位皇后和皇帝為一方,八位輔政大臣為一方,缺一不可。目的就是透過多方牽制,達到權力的制衡,確保皇權不會旁落。這樣的安排,對於慈禧來說是難得的掌握權力的機會。然而,以肅順為首的贊襄八大臣能夠甘心於平穩的權力過渡嗎?慈禧又將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
一
鹹豐帝遺詔對皇權的最後安排可謂用心良苦。然而,百密一疏,鹹豐帝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