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第1/2 頁)
武將與文官都倒向了兩宮太后與小皇帝,八大臣的結局可想而知。
第三,簽發通緝令,捉拿案犯。
當天群臣朝會,恭王宣佈拿問載垣、端華、肅順的詔書,載、端還傻乎乎的質問:&ot;我輩未入,詔從何來?&ot;邊上侍衛早就一擁而上,褫去二人冠帶,押赴宗人府。那邊,肅順剛到密雲,睿王仁壽、醇王奕帶了人馬前去捉拿,破門而入,從床上把他捉住,連夜解往北京。一日之內,三個首犯全部到案。政變的實施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時間,真可謂迅雷不及掩耳。
第四,公開審判,量刑定罪。
十月六日,慈禧對八大臣做出了處分決定:載垣、端華自盡;肅順斬立決;其餘五人革職;其他則僅處分了與肅順來往密切的六名官員、五名太監。除此之外,她沒有大搞株連,尤其令人叫絕的是她竟然將肅順等人家中抄得的書信及帳簿統統&ot;公開焚毀,毋庸呈覽&ot;。她是否有著與曹操一樣的胸襟,此時還不能確認,但此舉確實為兩宮太后贏得了&ot;恩澤惠下&ot;的名聲,並輕易地得到了眾王公大臣對太后垂簾的心服口服。
將載垣等即行治罪的上諭
鹹豐十一年(1861),僅僅二十七歲的慈禧在恭親王奕??的配合下,經過縝密地準備,以閃電的方式,發動了中外歷史上罕見的宮廷政變,攫取了當時中國最高的權力。這次政變設計之縝密、呼應之巧妙、輿論之完善、行動之周密、時間之準確、處理之精當,無不令世人拍案叫絕,扼腕嘆服。直到今天,當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的時候,依然不由得使人瞠目結舌。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慈禧的性格特點:機敏、睿智、巧詐、冷靜、決斷。
第21節:垂簾聽政(1)
這一成功的政變,成就了慈禧人生中的第一次垂簾聽政。
第六講垂簾聽政第六講垂簾聽政
中國歷史上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在短短的三天之內,不發一矢一槍,以極小的代價塵埃落定,朝野波瀾不驚,渾若無事。
該殺頭的殺頭,該做王的做王。歷史再一次為我們演繹了&ot;成者為王敗者為寇&ot;的經典論斷。毫無疑問,慈禧在這次政變中不僅是總策劃、總導演,而且還是絕對的領銜主演。她的表現極為精彩,令這些男人世界的政治家們也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她會激流勇退嗎?不會!她的人生目標十分明確:不做這一出歷史大劇的耀眼流星,而是做這一出歷史大劇的主宰。剷除政敵,僅僅開啟了慈禧政治人生的精彩序幕,她沒有絲毫謝幕的打算,她要繼續在她的人生中書寫屬於她的政治篇章--君臨天下。可是,在一個擁有著幾千年專制主義王權的男人至上的國度裡,慈禧能夠操控大清政權嗎?她將怎樣與這些被奉為&ot;陽&ot;、為&ot;天&ot;的男人們周旋?
一
鹹豐帝在彌留之際設計了一個旨在防止大臣僭權、皇太后擅權的&ot;聽政輔政兼而有之&ot;的政治格局。在這個政權體系裡,以肅順為首的襄贊八大臣是王朝大政方針的設計與日常事務處理的主體,而慈禧與慈安這兩宮太后只是權力制衡的部分,就其所能掌控的王朝權力的實質而言,並不具備強有力的駕御和運作能力。
當慈禧透過政變,扳倒八大臣所盤結的力量,推翻了鹹豐帝設計的權力制衡方案後,王朝的政權出現了真空。慈禧將以怎樣的方式來填補權力的真空?
早在慈禧與恭親王奕??醞釀政變之初,叔嫂兩人就精心設計了未來的皇權執行方案,那就是他們借著山東御史董元醇之手在奏疏中提出的兩宮太后聽政,親王輔政。如此設計可謂一舉兩得:
(1)確保慈禧緊握皇權;
(2)確定奕??顯赫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