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3 頁)
第二軍的兵站據點擁有良好的不凍港,大部分病患在第二軍金州作戰的登陸地點花園口、貔子窩、柳樹屯集合,乘船。1894年11月下旬,旅順口陷落,日軍開通旅順港向國內運送旅順戰鬥傷病員的工作。12月中旬,日軍籌備開闢山東戰場,從國內到來的諸多作戰部隊在金州登陸集結。由於霍亂猖獗,日軍在金州的登陸地變成了向國內運送病患的中轉站。山東威海衛作戰的傷病員,集中在崮山後和劉家臺救治待命,南岸作戰取得主導權後,傷病員在陰山口乘船返回本土。隨著北洋水師投降,威海衛港成為轉運病患者的基地。侵臺作戰期間,日軍澎湖列島派遣部隊在途中發生霍亂等疫病,多人死亡;登陸後疫情愈加嚴重,死亡激增。一部分病患乘海軍醫院船從馬公港回內地宇品港;一部分轉送臺灣基隆兵站醫院。臺灣戰場產生的傷病員,相繼在臺南、安平、打狗集中,經海路返回內地。
日清戰爭期間,日軍自海外向國內運送病患主要利用以下幾個港口‐‐朝鮮:仁川、釜山、元山、旗津浦、南浦、漁隱洞、耳湖浦;清國本土:大東溝、大孤山、花園口、貔子窩、大連灣、旅順口、營口、威海衛、陰山口、龍睡澳;臺灣:基隆、布袋口、安平、打狗、東港、枋竂及澎湖島馬公港。運送船隻包括以下幾類:&ldo;普通運送船&rdo;,搭載輕症患者,配屬臨時救護員;&ldo;特設輸送船&rdo;,配屬常設護送員和衛生器材,可搭載重症患者;特設輸送船開戰當年僅一艘,後又增加一艘;&ldo;醫院船&rdo;,是在普通運送船內裝備醫療裝置,可以實施複雜醫療手術的特殊運輸船,從開戰至1895年3月,醫院船陸續增至7艘。
第38節:戰場醫療(5)
內地衛生
從戰地回國內的傷病患者,被收容在各部隊駐屯地治療。各留守師團司令部所在地和其他衛戍地,合計開設了18所預備醫院。為瞭解決預備醫院衛生人員的不足,特別從地方僱用醫師、藥劑師、看護者,補充醫療醫護的人力。要塞收容的部隊患者,在橫須賀、下關、對馬設立的要塞醫院內治療。從戰地送回國內的病患,從宇品、門司、廣島、小倉上陸,臨時收容在預備醫院,後換乘火車或汽船,分送到各部隊所管轄的預備醫院。戰時,廣島的預備醫院收容規模最大,各院收容患者合計達102,727人。大部分預備醫院及要塞醫院的工作,一直持續到1896年才逐漸停止,廣島預備醫院的工作延續到1899年。
衛生檢疫
日清戰爭戰地發生的傳染性疾病,造成軍隊作戰能力急劇下降,部分病毒甚至被傷病員帶回國內,在民間廣泛流行,造成巨大的災難。開戰初期,日本國內開始流行霍亂,患者56,000人,死者39,000人。戰爭中期,國內痢疾病爆發,全國患者155,000餘人,死亡38,094人。1895年,開赴臺灣澎湖列島的軍隊發生霍亂疫情,傳回國內的感染性病毒迅速擴大,造成病死40,150人。甚至日本在兩年前宣言消滅的天花病也再度復燃,患者12,400人,死亡3,300人。
面對嚴重傳染病侵襲的勢頭,日本政府動員全國衛生機關以及軍隊衛生機關,全面加強檢疫、預防、撲滅行動。軍方首先在海外關口設立檢疫所,對霍亂、痢疾、瘧疾、傷寒等傳染病進行檢疫隔離。戰地檢疫特設兩種型別的檢疫所:海港檢疫所和陸上檢疫所。日軍在清國開設海港檢疫所4所、朝鮮5所,主要負責對進出人員檢疫和對船舶的檢疫消毒,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旅順口及大連灣檢疫所。陸上檢疫所,在清國開設7所、朝鮮4所。軍方同時在國內的下關、宇品、神戶三地施行檢疫工作,1895年6月以降,似道、彥島、櫻島三地開設陸軍檢疫所,對凱旋部隊實施檢疫消毒,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