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時代潮流(第1/3 頁)
10月15日,長安大學。
大秦翰林院侍讀學士、詹事府詹事唐偉銘在長安的這一個多月以來,是他這輩子吃肉最頻繁的、也是吃肉數量最多的一段時間。
在大秦使團下榻的國賓館中,齊國人為使團成員配置的早餐一般是,雞蛋、冷拼牛肉、培根--一種傳自西洋的熏製豬肉製品,一大杯(或幾杯)加了糖的牛奶,當然,不喜此種飲品的話,還有各種茶品--嗯,大多是來自我大秦的茶葉,還有米粥、餅乾、油條、足餡的肉包子,以及烤麵包。
到了午時,食物更加豐富多樣,除了牛肉、羊肉、豬肉、各類禽肉外,還有無數新鮮味美的海魚,各種叫不上名字的奇趣野味,再配上眾多的時令蔬菜,讓人見之,無不食慾大動。餐後,還有許多消食的水果、飲品,讓客人盡情享用。
到了晚餐時分,食物琳琅滿目的餐桌上則會擺上各種酒水,葡萄酒、高粱酒、蜜酒(甘蔗酒,即朗姆酒)、黃酒,讓每一個想小酌一杯的客人,都有充分的選擇。
當然,作為大秦朝廷一名三品高官,唐偉銘也不是沒享用過各種美味佳餚。但齊國人提供的飲食,卻並不像大秦飲宴那般“清新典雅”和“小家碧玉”,最為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量大份足,如同“關西大漢”一般,將各種經過精心烹飪的肉食和蔬菜,以大盤大碗的方式,擺在一張中間可轉動的巨大桌面上,看上去極具視覺衝擊力。
要知道,在這個時期,耕牛是大秦最為重要、也是最為主要的農用生產資料,一般輕易不會宰殺,製成各種烹飪美食。儘管,大秦已經控制了漠南、漠北(不過目前局勢已然不穩)、青海,以及西域北疆一帶,但囿於距離上的遙遠,運輸的不便,馬匹牛羊仍不能充分供給中原和江南,更不要說將其隨意地端上餐桌,成為普通百姓的口中之食。
是的,若齊國只是在招待大秦使團時,每日足量的供應牛肉、羊肉、豬肉等肉食,以此顯示他們富庶的話,我們大秦同樣也可以做到。數千萬人口的大國,怎麼著也能湊集一些牛羊,用來款待遠道而來的客人。
但是,據使團專使、內閣次輔兼禮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楊昇平所言,在齊國境內,即使是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經常食用牛肉、羊肉和豬肉,至於魚肉產品,對於這個四面環海的國家而言,更是家常便飯,消費量極大。
在齊國本土,一般家庭的伙食,幾乎每隔一兩天通常會消耗包括3-4兩的肉或魚,以及足量的蔬菜、穀物(或大米),還有蛋、糖、茶葉,以及少量的酒類。而且,在政府的推動下,齊國人每天還會消費大量的牛奶,以此充分攝入足夠的營養物質。可以說,齊國對肉、蛋、奶、酒的消費相當普遍,這是物質生活相對寬裕的結果,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飲食習慣使然。
要知道,這個時期,絕大多數的秦國百姓還未實現溫飽,為了果腹,將數十年前傳進大陸的紅薯,發掘出了無數種的花樣吃法,就為了解決其口味的單一。
而齊國,人家卻是將紅薯拿來當零食吃,烤紅薯、炸薯片,偶爾拌個大米粥,甚至許多村屯的農人會把紅薯與白蘿蔔混合在一起,當做豬飼料!
當然,齊國民眾收入高,眾所皆知。在漢洲本土,一個工人的年收入在50-60元,摺合白銀160-190兩,隨著時間推移,那些技術更熟練、資歷更久的工人,其收入水平往往會達到前者的兩倍以上。
凡是到過齊國的秦國人就會非常驚奇地發現,在齊國雖然還有窮人,但是根本看不到那種衣食無著、流離失所的流民,更看不到飢寒交迫、面黃肌瘦的乞丐。幾乎所有人都看著面色紅潤,身著長衣,腳穿鞋襪,而且個頭明顯超過大陸上的秦國人。
要是論富裕程度,齊國絕對是整個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