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1/3 頁)
徐鴻達的爺爺和親爹都是單傳, 基本沒什麼親自走動。還是因無意間救了徐鴻文的親爹,兩家續起來,才算認了親, 逢年過節的也算有個來往的親戚了。其他的,打徐鴻達他爹那輩就沒見過。
徐鴻達看著那破破爛爛的族譜, 倒是起了個念頭,先請那些八竿子遠的親戚去吃流水席,自己則拿了族譜叫上大哥、徐鴻文進去商議。
徐家這些年也存了不少銀子, 加上手裡的胭脂鋪的分紅,徐鴻飛每年的孝敬,徐婆子也有個一兩千兩銀子了。徐鴻達琢磨著自己也算走上仕途了,索性把祠堂、家譜、家規家訓都立起來。自家出銀子, 讓大哥當族長,再買些祭田之類的,產了出息讓族裡聰明肯學的孩子去讀書,也將家族壯大起來;若是那些人不樂意,索性趁機就分出來單立一支。
徐婆子雖然平時將錢握的緊,但在兒子決定的事上,她向來不含糊,兒子是狀元,兒子說啥都是對的。當即,徐婆子把寧氏幫她兌換的一千五百兩銀票拿出來給了徐鴻達。另外還有還剩四百兩作為家用。雖說寧氏每個月有大把銀子進帳,京城買宅子的錢也用的寧氏的私房,但日常花用,徐婆子堅決不肯用寧氏的私房,媳婦再有錢也是媳婦的,總不能讓她養自己徐家老小,在這方面,徐婆子十分有原則。
等親戚們吃完流水席,又換上鄉親們去吃,徐鴻達把這些徐家的人都叫在房後頭的空地上,說起建祠堂換族長買祭田的事。
先時拿著族譜那家,原就想和徐鴻達這一支恢復走動,家裡出來一個狀元,說出去也風光。既然狀元想要建祠堂買祭田,這是造福宗族的好事,說不定自家也能沾光,自然沒什麼不依的。至於族長一職,徐家這些人也同意讓徐鴻翼擔任。
既然這個事定下來,徐鴻達找了里正買了塊空地建祠堂,徐家這些子孫們雖然不出錢,但是不能不出力,都得留下幹活。
莊稼人都是幹活的好手,幾十個族人,加上僱的泥瓦匠一個月功夫就建起了一座氣派的祠堂。徐鴻達重新抄寫了家譜,由族長徐鴻翼領著舉行了儀式,鄭重的將族譜掛了上去,又將家裡幾代的祖宗牌位擺了進去。
徐鴻翼又宣讀了家規家訓,無非是家族子弟要戒逸樂、戒賭博、戒酗酒、不得欺壓鄉鄰等十餘項,又有遵孝道、友兄弟、睦宗族等幾條。立好了祠堂,徐鴻翼又在附近買了一百畝地,上等田中等田都有,僱傭族裡貧困的人家耕種打理,每年田裡出產的銀子用來修繕祠堂、贍養無子孫的貧困族人,以及資助祖裡清貧又上進的子孫讀書。
今年第一批的孩子,是徐鴻達親自挑選的,既要品性好又要肯吃苦肯上進,再一個確實是讀書那塊料才行。讀書的銀子也不直接交到孩子家人手裡,而且每年直接送到鎮上的一家學堂去,束俸、書本筆墨、讀書期間的飯費一概包含。
徐鴻達整日忙碌家族的事,朱朱和青青帶著沈雪峰、朱子裕兩個逛遍了附近的村鎮,沈雪峰來之前說考察民情倒真不是空話,他到每個村裡都細細問了村民的家境、每畝地的產出,豐年如何災年如何。因平陰鎮盛產玫瑰,許多村子都以此為生,沈雪峰也都挨個轉了一圈,回來後詳細的寫了下來。
等每天忙完這些,幾個人就去了鎮上逛一逛。朱朱和青青打小也沒怎麼逛過,對這個繁榮的小鎮也很好奇,四個人一路逛一路吃。朱朱的鼻子十分靈敏,無論的酒樓還是小攤,她總能找到最好吃的東西。
轉眼一個月時間過去了,徐鴻達一行人要返回京城,徐婆子因為連續兩次趕路,身子骨有些吃不消,準備在家裡住上一年半載的,也幫著王氏照看照看家裡。
徐鴻達等人回到京城已經是七月中旬了,沈雪峰風塵僕僕的回了家,沈夫人準備淚眼婆陀的迎接自己旅行勞累的黑瘦兒子,結果沈雪峰一進門,沈夫人的眼淚就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