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第2/3 頁)
瞬息間北地軍對沈小南投誠便定下了,趁眾人都還未回神之際。
半月後,京城將舉辦太子的登基大典。太子一黨未料到事情竟有如此轉折,所以登基大典如常舉行,但是不久就收到邊關訊息,鎮國大將軍領一眾軍馬勤王而來。
太子還未及登基,朝廷立馬下令定張珣為叛國逆賊,令各路將士對張珣和反賊格殺勿論,而從北地到京城關卡,一律不得對張珣等人放行。
太子一黨本就忌憚張珣,如今張珣果真反了,他們倒有種石頭落地、塵埃落定的感覺,而且認定張珣為亂臣賊子,他們又早有防備,定然不成氣候。
結果不久訊息傳來,稱張珣大軍兵不血刃,一路暢通無阻,直往京城襲來。
太子一黨大驚,難以置信,實在不解各路關卡為何會直接對張珣軍馬放行。
太子急召內閣三公九卿商議,有人弱聲道,&ldo;臣聽聞張珣手中有陛下聖旨,聖旨指定七皇子繼任為帝。&rdo;
太子身邊心腹道,&ldo;在座諸位都是國之肱骨,心裡都清楚自先帝離京一併帶走了傳國玉璽,這聖旨自然沒有印璽,定然是偽造的。&rdo;
這人說的沒有一點邏輯,可是在座都是人精,清楚了太子對此事態度,如今他們和太子已是一根繩上的螞蚱,不是想怎樣就怎樣的,若是不能及時表態,不等到張珣進京,他們就會被太子幹掉了。
有油滑點的立馬上道,&ldo;七皇子乃禍國殃民之徒,違背皇命擅自離開祈星閣,乃是戴罪之人,如今又矯造帝詔,意圖篡位,罪加一等。&rdo;
丞相在一旁抹了把鬍子,微微眯眼道,&ldo;自是如此。&rdo;
有太子和丞相壓陣,內閣一眾大臣自不敢有異議。
不出半月,張珣一行急行軍趕在了登記典禮之前到了京城,此時京城早已進入戒備狀態,禁衛軍守衛森嚴,尋常人等不得出入。
張珣列陣在前與守軍對峙,並命人謄抄聖旨,張貼在城牆之上,或用羽箭射入城內,一時先帝聖旨傳位於七皇子的訊息不脛而走,而至於國師關於七皇子禍國殃民的預言,和皇帝的聖旨比起來,倒有些虛無縹緲。
滿朝文武基本也分為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堅定的擁立太子派,畢竟太子多年經營,尤其這三年來理政,根基已穩,不管聖旨真假,都認為太子是更合適的皇位繼承人;而另一部分則認為太子還未登基,先帝的聖旨自然效力更大,毫無疑問應根據先帝遺詔擁立七皇子為帝。當然也有人支援太子的說法,認為先帝遺詔乃矯詔。
太子一派經過多年經營,對京城禁衛軍的掌控非常強,戰火一觸即發。但無論如何,禁衛軍與久經沙場的北地軍相比,戰鬥力差了不是一截半截,勝敗如何一眼就能瞧出,但太子顯然是不肯輕易放棄眼看就要到手的皇位的,而太子一派為自身榮華富貴和身家安全著想,顯然也不會輕易投降甚至紛紛獻智獻策,在目前武力不敵的形勢下,採取攻心為上。
一個是繼續堅持太子正統,另一個則是以國家安寧社稷安危和百姓性命作突破口,誰先挑起戰火誰就是社稷罪人。但這顯然是文臣的一派套路,張珣壓根就不跟著他們的套路走,畢竟已經到了這種劍拔弩張的時刻,失敗方就沒有什麼好下場,仁慈是勝利者的施捨,而不是失敗者的奢望。
張珣命人張貼告示,清清楚楚寫著三日後就要與京城禁衛軍開戰,若主動投降,皆可過往不究,若負隅頑抗,則格殺勿論。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