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決戰前夕下(第1/3 頁)
咔咔咔咔,太平府、廣德府、寧國府三府的地界上,到處都是過境計程車兵,多爾袞為了集結兵力,已經是不惜一切代價,要求江南地區的清軍全部北上。當然,這其中很多都是原來的明軍降清之後轉變的綠營兵,若說他們有多少忠誠度,只有天知道。
而且清軍在桂林失敗的訊息已經傳到了各處,很多綠營兵將領都是蠢蠢欲動,有的人已經預感到,大清國恐怕是大廈將傾了。其實在滿清佔領京師,隨後渡過長江消滅弘光政權之前,很多人心中其實對清軍並沒有鯨吞天下的概念。其實站在當時的角度,一個普通人也會這麼想。
後世倭兵侵華,實際上倭人跟華夏的人口比例並不懸殊,倭人號稱一億玉碎,華夏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這麼看來,雙方的人口對比最多也就是一比五,就這樣,我們還有一大批仁人志士堅信,以東洋小國之力想要鯨吞華夏是痴心妄想,所以才有了著名的論持久戰,才有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理論。
在明末,這種情況更是誇張,要知道,滿洲八旗總共才不到十萬人的兵力,整個滿洲女真加起來也不過百萬之眾,所以他們才要搞滿蒙聯合,以便於增加兵力和人力。但是明朝可是億萬民眾,根據後世史學界的考證,萬曆到崇禎初期,明朝實際掌握的人口已經接近甚至可能超過一個億。
如此說來,滿洲和明朝的人口對比實際上是一百比一,這麼看來,建虜是絕對沒有實力吞併中原的。因為實力差距過大,清軍佔領京師之後其實是採取了向漢人地主豪強讓渡權力的方式來奪取天下的,這也就是八旗騎兵為什麼迅速衰敗,而綠營兵快速崛起的原因。但站在明末清初交界時期普通人的角度,總覺得清軍想要佔領碩大的大明,如同天方夜譚。
抱著這種心態,實際上很多綠營兵的將領甚至是中層軍官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觀望,如果清軍強大,他們就繼續跟著清軍混,如果清軍有一天不行了,他們也能立刻剪掉腦後的鞭子,搖身一變再次成為反對清朝的力量。
有了這種心態,在得知清軍於桂林前線戰敗還有金聲桓反叛的訊息之後,閩浙以及南直隸的部分人當然是坐不住了。不過多爾袞不傻,作為一代梟雄,如果一點雷霆手段都沒有,那他就別混了。南直隸特別是南京地區是他的重中之重,所以當初才會派洪承疇坐鎮,既然這些人窩藏禍心,安排一些鑾儀衛四處查探也是必然。
此次多爾袞從南昌引大軍回退,並且徵集閩浙和南直隸地方綠營兵向南京靠攏。命令下達之後,鑾儀衛也行動起來,多爾袞為此甚至不惜調動上萬精銳八旗騎兵兵分數路,快速切入閩浙一帶,而精銳的北洋新軍騎兵則進入南直隸,控制當地局勢。
閩浙的這些地方軍,因為分散駐紮在各地,在形成合力之前,根本不可能跟清軍正面對抗,加上鑾儀衛平日裡收集的情報,哪個地方有叛亂的風險,清軍騎兵就立刻趕去這個位置,然後進行控制和驅趕,將城內的軍隊全部拉出城外,然後去南京匯合。
自然,也有人不從命的,辦法很簡單,那就是殺一儆百。只要是不配合的,敢跟清兵說不字的,將領和軍官一律處死,剩下計程車兵全部押送去南京。清軍的戰鬥力在這些由衛所兵轉變而來的綠營兵面前還是非常強大的。一個牛錄控制一個小縣城沒問題,反正一個縣城的守備部隊基本上也就是一兩個百戶的兵力,大的地方有一個把總營就算是好的了。
一個把總營去掉吃空餉的情況,能有個三百來人頂天了,一個八旗牛錄可是實打實的三百戰兵,這麼一對比,高下立判。所以多爾袞用這個方式,很快便聚攏了大量的綠營兵,直接開赴南京。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南京周邊幾府的官道上,全都是行軍士兵的原因,他們全都在往南京靠攏,然後渡江,前往鳳陽。
福建廈門,這裡已經成為了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