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第2/3 頁)
所向克捷,大江以南逐次廓清,功效之速,無有過於是也。&rdo;70年代以後,社會矛盾由階級矛盾為主轉變為以民族矛盾為主,清政府的政治路線有所改變,即由對內鎮壓為主轉變為對外禦侮為主,但仍念念不忘防止人民起義。例如,沈葆楨向清政府建議增加江南製造局的生產經費時說:&ldo;目前災區如此之廣,饑民如此之眾,設有匪人乘機蠢動,軍火器械若非豫儲於平日,安能取辦於臨時。&rdo;李鴻章在談到天津機器局不能減產或停產時說:&ldo;北省伏莽甚多,匪徒乘機恩逞,時需分投防剿,設軍火無措,必致貽誤大局。&rdo;至於其他各省機器局所造軍火,對付人民革命的一面也是明顯的。
左宗棠所辦西安機器局和蘭州機器局,為了鎮壓西北迴民起義是不用多說了。雲南機器局所製造的槍炮在鎮壓西南少數民族的起義中起了惡劣的作用;四川機器局是為了&ldo;內地人情浮動,伏莽時虞&rdo;而開辦;廣東機器局旬制和購買的&ldo;大小輪船二十餘號,皆為沿海捕盜而設&rdo;;張之洞於1890年籌辦湖北槍炮廠是因&ldo;上年秋間會匪萌動&rdo;,等等。都是明顯例證。張之洞曾總結近代軍用工業的歷史作用說:&ldo;自發捻削平以來,各省遂無大亂;其實陬澨邊隅,亂萌時有。即如近年熱河教匪,甘肅回匪,亦甚披猖,或兵甫集而眾降,或鋒一交而敵潰。實由同治初年洋槍洋炮流入中華,漸推漸廣,官軍所用,無論精粗,總系洋械,火器精利,聲威震讋,亂民無抗拒之資,宵小弭孽芽之漸。&rdo;這一赤裸裸的概括,供認了近代軍用工業鎮壓人民革命的反動歷史作用。
然而,近代軍用工業在禦侮中發揮的作用也不應忽視。例如,江南製造局在1874年因琉球事件日本出兵侵略臺灣而加緊廠裡的軍火生產,史料記載道:&ldo;不管中日臺灣問題的交涉前途如何,江南製造局的官員們顯然比平時更關心他們的軍用品製造,並憂慮可能爆發的戰爭。高昌廟的制炮廠特別忙碌。&rdo;在1884年和1894年的兩次反抗外國侵略的戰爭中,江南、天津等製造局乃至各省製造局,生產的軍火產品發揮了有效的禦侮作用,這在本書對各軍工廠的介紹中均已有所表述,茲再強調加以說明。由於戰爭爆發,軍用品徵調紛繁,江南製造局&ldo;加工趕造,晝夜不停,儲待未嘗缺乏,&rdo;從江南製造局的歷年軍火生產數量表上看(表見本書第四章第四節),也明顯可見甲申、甲午兩次戰役中,江南廠所造的各種槍炮、銅引、炮彈、火藥的數量均多於平時。同樣,金陵機器製造局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的緊張日子裡將&ldo;鍋爐之氣磅加足,汽機之馬力全開&rdo;地加工趕造,支援前線。天津機器局在中法戰爭爆發後,為適應軍火之急需,一方面&ldo;加做夜工&rdo;。一方面向國外購買了數十部機器趕造軍火,因而產量激增,槍子日產由原來的13000顆增為26000顆。中日甲午戰爭前夕,為加強海防,為滿足北洋艦隊的鐵艦、快船、魚雷艇、水雷營及各口炮臺軍火的需求及&ldo;預備意外不虞之需&rdo;,天津機器局更加加緊生產。山東機器局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中的軍火生產也&ldo;數倍於平日,&rdo;這在本章第四節已有詳盡敘述,這裡不贅。至於馬尾船政局所造軍艦在南北洋艦隊成為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在中法、中日戰爭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比較明顯的。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