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第1/5 頁)
再次崛起,舜帝對此不能容忍,雙方發生了戰爭,舜帝也因親自南征,葬身於南國,埋葬在湖南九嶷山,也就是零陵。另有一種說法,認為舜帝南巡是為了視察水旱災害,溯湘江而上,過長沙,跋涉蒼梧,引水灌田,因積勞成疾,死後葬在零陵地界。舜帝南巡湖南在湖南民間有著深遠的影響。
不管是打仗還是巡視,舜帝在湖南留下了大量美好的傳說,一些地名與此密切相關。舜帝曾途經南嶽衡山,有記載說:舜帝將高辛氏盛甘露的瑪瑙甕搬到衡山,所以南嶽有寶露壇。舜帝在壇下建望月館,以瞭望月亮。安上峰有舜廟、舜溪、舜井、舜洞,傳說是舜帝巡狩曾在這裡駐足。傳說他還到過湘潭,並演奏了韶樂,韶山由此而得名。
舜帝之後,禹繼承他的遺志,繼續開拓南疆。相傳禹也到過長沙。幾千年來,禹用石碑將興風作浪的孽龍鎮於嶽麓山下的神話,一直在長沙流傳。嶽麓山有禹王碑、禹跡蹊等名勝古蹟。
約在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左右,長沙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已進入新階段。這裡已有較多的先民在此生存。生產力的提高使原始農業有了發展,先民們已開始定居生活。漁獵仍在先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
在商周青銅時代,長沙地區經濟邁進了一大步。長沙人當時已能種植小米,並獲得豐收。畜牧飼養業也有較大發展。羊的飼養已較普遍。長沙地區有了較大規模的商品交換活動,並開始使用貨幣。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五百五十年間,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代。楚國是當時的一個大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努力,將湖南地區併入了它的版圖。西周初期,楚人已闢道長沙,聯通荊襄以達周都,並向周成王姬誦貢獻長沙的甲魚。到春秋中晚期,楚國開始強大,逐漸控制了湘北、湘中、湘西地區。
在文明中張揚野性(2)
楚人統治長沙地區,大約在春秋晚期。從郢向南渡過長江後,有一條大道從公安進入湖南,經澧縣、常德至長沙。當時長沙地區的陸上交通工具已與中原無異,長沙逐漸成為楚國的重鎮。
楚國為加強對湖南地區的統治,設封君,立封地;建立郡縣制,建立移民國。楚國在擴張過程中吞併了許多國家,為安置滅國遺民,往往把他們大批遷到湖南地區,使荒僻的南楚得到大規模開發。羅子國原在湖北襄陽一帶,公元前7世紀被楚武王所滅。楚文王把羅子國遷到湖南。從炎帝開始到這時發生的多次移民,使湖湘文化帶有明顯的移民痕跡。
楚人的到來,將處於鬆散狀態的湖南社會第一次納入強有力的封建政權的統治,也給湖南人帶來了中原較為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因而促進了湖南地區社會經濟的重大變革。
長沙作為楚國的“東南之會”,經過幾百年發展,城池初具規模,逐步成為南楚的政治中心。伴隨著楚人遷入定居和商品交易增多,到戰國時期,長沙已是楚人聚居的手工業和商業都相當發達的城市。
社會經濟的發達,培養了長沙人的審美情趣。那時長沙人最突出的生活習俗是善修飾、美姿容。屈原曾寫下大量描述楚人愛修飾的詩句,說長沙人喜用銅鏡、喜佩琉璃。長沙人是當時中國最愛美的種群。
楚國時期,長沙地區手工業發展突出,處於當時的先進行列。
楚國是我國最早冶煉鐵礦和使用鐵器的地方,長沙地區又是楚國較早出現鐵器冶鑄業的地區之一。至少在春秋晚期,長沙人已經使用鐵器,鑄造業達到很高水平,戰國早期以後又有進一步的發展。
長沙地區的先民從新石器時代就掌握了製陶技術。楚國時期青瓷生產初具規模。琉璃即古玻璃,並非西方獨有的發明,中華大地也有最早的玻璃發明,而長沙很可能是當時製造玻璃的一個主要地區。
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