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湖南人才珠寶庫的超級鑽石(1)
湖南人才珠寶庫的超級鑽石,發出熠熠誘人的光芒。
從中國近代開始,湖南人活躍在中國的政壇和軍界,英才濟濟,引起了中國社會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自然也吸引了社會歷史學家的眼光。事實擺在學者們的面前,湖南近代出現了人才蔚起的興盛局面。學者們很容易看到湖南已經成為人才搖籃的事實,但他們的任務是要針對這種現象回答一個“為什麼”。
首先,學者們以時間為線索,將近代湖南涌現的人才,劃分為五個批次,或者說五個群體:第一批出現在鴉片戰爭前後,以陶澍、賀長齡、魏源為主;第二批出現在鹹同年間,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為主;第三批出現在19世紀末,以譚嗣同、唐才常、熊希齡為主;第四批出現在20世紀初,以黃興、宋教仁、陳天華、蔣翊武為主;第五批出現在“五四”時期,以毛澤東、蔡和森、劉少奇為主。
對於湖南人才輩出的原因,我們前面已經引用了學者們的許多觀點來加以闡述。我們已經知道,特定的地域環境和氣候,為近代湖南人才興起提供了客觀的條件。湖南地處內陸,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臨湖。自古民性倔強,風氣不開。惡劣的氣候鍛鍊了湖南人的血性。由於封閉和蠻荒,湖南得以接納一批具有憂患意識的貶官。經過幾次大的移民之後,到了近代,湖南人素質實現了全面更新,吸取了移民所特有的開拓性與進取性;又因苗族、瑤族、侗族、土家族與漢族聯姻,衍化出一種湖南人所獨有的精神,質樸篤實、開放兼收、勇於任事、銳意進取、剛勁尚氣,使得湖南人不甘寂寞、勇於實踐而成材。經濟的繁榮、教育的昌盛,為人才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隨著交通逐漸發達,湖南人與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新的文化思想和觀念因此得以傳入,促使湖南人走上了改造中國社會的成材之路。
湖湘文化的歷史傳承,為近代湖南人才興起打下了思想基礎,輸送了精神養料。湖湘文化起源於以霸蠻的野性為原始特質的楚文化,歷經歲月風雨的洗禮,兼收幷蓄了各種文化的精髓,與時俱變,但通經致用、經國濟世的傳統一直保持下來。經世致用的傳統,就是強調積極的面世入世,樹立治國平天下的志向,研究有關國計民生的實際問題,學以致用。近代湖湘人才的成長崛起,離不開這種精神養料的滋潤。
近代以來,中國特殊的歷史條件與動盪的社會局勢,為湖南人才的噴湧帶來了機遇。近代湖南始終是全國階級鬥爭最為激烈的省份。曾國藩組織湘軍與太平天國相抗,因此受到清朝的重用,一大批湘軍人物隨之而崛起。清朝軍隊在甲午戰敗,成為湖南人求變的契機,救國圖強的意念,促使湖南第二批人才興起。20世紀初,清朝實施新政,出現了留學熱潮。一批湖南留日學生接受了民主主義思想,他們回國後叱吒風雲,成為致力於推翻清朝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干將。從“二次革命”直到新中國成立前,湖南一直是南北交鋒的戰場。湖南人有的在夾縫中生存,有的站到了對立的陣營中,而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湖南人又一致對日作戰。大浪淘沙、風起雲湧的歲月,湖南人在艱難的生存環境中奮起,湖南的第四批人才在劇烈動盪的時事中各展長才。這第四批人才中,有許多人為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下了不朽功勳。
打仗需要子弟兵。湖南籍的人才,在需要用人之際,彼此引薦,相互幫帶,左右扶植,結成了許多人才鏈,為近代湖南人才群體出現創造了有利條件。曾國藩雖不主張任人唯親,但他在戰事最為艱難的時候,深感“打虎還靠親兄弟”,不得不把弟弟召來軍中協力。而湘軍將士的主要來源,也是湘鄉等縣計程車人和農民。
一個湖南人在外面找到了更好的出路,就會成為一個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