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5 頁)
一、人人都有抑鬱症——悲傷還是時尚
1。如果你正受抑鬱的困擾,那麼你並不孤單。
據統計,目前世界上有~3億的人處於同樣的困境。
栲見得了抑鬱症,而且程度不輕,在業內成了笑話。誰說心理諮詢師不能得抑鬱症呢,內科醫生一樣會得感冒的嘛。每天吃著藥,他這樣按時安慰自己,心裡到底是有微微的挫折感。藥吃了兩瓶,病並未見好。到第二個月,栲見開始認真考慮他要不要轉行,也許他真的不大適宜做這一行。也許是學業不精,他還沒到出師的時候。兩種看###帶來兩樣不同的人生,栲見一時之間倒還真不能決定應該採用哪一種態度。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栲見每天的工作就是見各種有問題的人,聽他們說自己的問題,問題千奇百怪,人也各不相同,如果說他們有什麼共同點的話,那就是——不快樂。一個瘋子也許是快樂的,可一個人如果他仍然保有理智,懂得主動來找心理治療師,可以確定他是不快樂的,特別是在中國現在心理諮詢還沒有作為基本消費的情況下,不是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很少有人主動來問。所以,栲見接待的還不是“不快樂”的人,而是“很不快樂”的人。
栲見36歲,中等身材,某名牌大學心理系畢業,仍是單身。雖然沒有結婚到這個年紀他也已經微微發胖了,圓臉上架著眼鏡,總是一副既和藹又認真的神情。他去見汪教授時,神情裡多了一點兒羞愧,雖說感冒難以避免,可那還是說明對自己照顧得不夠周到,免疫力不夠強盛。汪教授是他從本科到研究生的授業恩師,上學時常將他當作“心理小白鼠”做實驗,自從畢業掛牌以來,這還是栲見第一次回校看望。說是看望,當然是無事不登三寶殿。
汪教授一看他就樂了:“稀客稀客,兩年沒見,你的肚子可出息了不少。”汪教授還是一如既往的風格,有點緊張的栲見也就放鬆下來,其實,他還真挺怕汪教授怪罪他畢業兩年都沒音訊。這兩年他的確為了自己心理診所的發展忙得有點兒六親不認。
栲見坦率地向老師說了自己的病情,藥吃了有一段時間了,可效果不大,他感到自己都快有抗藥性了。“藥物只是臨時性的援兵,是給出一個緩衝時間讓自身肌體恢復,這個道理你應該懂,所以問題是為什麼你的肌體遲遲不能恢復正常。”老師的回答也很直接,“所以我們討論的重點是你的肌體究竟是怎麼生的病。”
“醫者不自醫,這就是我來找您的原因啊。在別人面前我是個醫生,可今天在這兒,我就是一個最普通的病人。”栲見的回答很誠懇。
“也無非先分外科和內科,這個你自己知道嗎?”
“應該是內科,生活裡並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事發生,應該是內科。”
師徒二人都知曉,抑鬱疾病並無神奇之處,突然造成外部創傷的,比如“喪親”、“情變”、“事業挫折”,可掛“外科”,而日積月累的慢性成疾,則屬“內科”。“內科”比外科難看,需更細心,因傷處並無明顯創口,要憑儀器和經驗。抑鬱症的診療“儀器”多用問卷,之後仍是傳統的“望”、“聞”、“問”,催眠則有點兒像“切”了。可是說到底,內科疾病的根本還是在於習慣,壞習慣日積月累就造成壞結果,壞結果在某一天公顯出來,就是“病來如山倒”,這山卻絕非一日形成。
師徒兩人花了兩個多小時,才診斷出栲見的問題。說來好笑,栲見的問題和他讀書時並無二樣,就在一個簡單的“懶”字。做心理諮詢師,一樣重要的功課是,每天晚上應對自己的心理進行“清空”、“歸零”,就如女演員下戲臺一定要用最好的卸妝液,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洗——即便這樣也還是會有若干不能完全清理的有害物質存留,造成面板壞損,這就是職業病。
懶惰的栲見卻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