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4/5 頁)
有絲毫的耽誤。博物館工作人員
吳永琪力舉,終於在附近一家工廠製成了一個大型鋼板簸箕,作為收集遷移的主要
工具。
當汽車拉著鋼板簸箕駛入工地時,同樣受到了設卡農民的阻攔。具體負責遷移
工作的張寧鑫拿出中央發來的電報,示意農民放行。
“我們不認中央的電報,只認麥子,把麥子壓壞,我們吃什麼?”農民的口氣
依然強硬,汽車無法越過關卡進入工地。
急紅了眼的張寧鑫當即決定:“所有壓壞的麥子都由秦俑館陪償。”“賠償多
少?”農民開始放緩口氣,討起價錢。
“產量的二倍。”張寧鑫回答。
“不行,進一次300 元,少一個子兒也甭想過去。”農民毫不退讓,提出了驚
人的價格。
“就這樣定了,進一次300 元。”張寧鑫果斷而堅決地當場拍板。
“拿現款來。”農民望著張寧鑫漲紅的臉龐,伸出了粘滿泥土的手。
張寧鑫摸摸衣兜,掏出一個筆記本:“現款我沒有帶,但可以寫條子,你們憑
條子到秦俑館領錢怎麼樣?”“寫吧。”農民放下手,大瞪著眼睛看著面前這位黑
大個兒的動作。
按群眾要求、汽車進一次工地由秦俑館付300 元現金。
張寧鑫
1980。12
紙條從筆記本上撕下,遞到農民手中。
汽車冒著藍煙,穿越防線,駛向銅車馬坑。
隨著張寧鑫手中條子的不斷書寫“付300 元現金”,汽車、吊車一次次駛入工
地而暢通無阻。
一切準備就緒。銅車馬的四周挖出了幾條深達十米的寬溝。以4 立方米木板的
代價,將銅車馬連同一米厚的土層包裹起來,成為四個大型木箱。鋼板簸箕用吊車
放入坑中,簸箕口對著銅車馬,板臺架設千斤頂,逼使簸箕向銅車馬的底層慢慢推
進。整個木箱進入簸箕,吊車開始起吊,四個木箱裹夾著銅車、銅馬完整地進入汽
車拷鬥,在一片歡呼聲中駛往秦俑館。
4 天后,張寧鑫來到當地農村,找農民商量賠償事宜。
“條子我已經寫了,你們看怎麼賠償,是不是按條子寫的辦?”張寧鑫問。
“秦俑館哪來的那麼多錢,賠償的事就不要提了。”憨厚朴實的農民回答著,
遞過一碗熱茶。
張寧鑫望著農民們那黑瘦的臉頰和一雙雙粗糙的手,想起這些天發生的一串故
事,心中滾過一陣熱浪,似乎這時他才真正認識了這些普通農民的內心世界。
臨走的時候,張寧鑫真誠地對那黑瘦臉頰的農民說:“不能讓你們吃虧。
我回去和館領導研究一下,就按五倍的糧食價格賠償這次造成的損失。”一個
月後,秦俑館按張寧鑫提出的要求,向農民兌現了經濟賠償費。
轟動、轟動
銅車馬運到秦俑館後於1981 年5 月開始了修復工作。為保證修復順利地進行,
館內採取了對外保密的措施,使外界在半年多的時間內不知道銅車馬運入秦俑館後
的具體情況。
1981 年8 月7 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突發專稿,詳細介紹了銅車馬的發現和
修復情況。這封閉了近一年的訊息一經播出,立即在世界引起強烈震動,中外遊客
紛紛奔向秦俑館,爭相目睹銅車馬的風采神韻。然而,他們沒有如願,秦俑館仍恪
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