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第1/3 頁)
我一個朋友很喜歡,買了一個榻,就是這種古榻,回去就睡覺。回來以後我就問他,我說,你這個榻睡著舒服不舒服啊?他說,有點彆扭,我說,怎麼彆扭啊?他說我早上一睜眼跟我們家貓對著臉。說它矮嘛,它只有十幾公分離開地,所以他一睜眼跟貓臉對臉,原來沒有過的感覺嘛,過去睡床沒有這種感覺嘛。
那麼這種矮榻顯然是受我們古榻的影響。山西和陝西這些地區交通相對比較閉塞,文化的傳導和輸出都比較慢,所以它就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文化的符號和特徵。所以山西傢俱是中國古代傢俱中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價值的一組傢俱,就是它的地域性特別明顯。
【榻的典故】
歷史上關於榻有很多故事,最典型的故事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他的一句名言就是&ot;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ot;。
因為我們都知道,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後他心裡老是忐忑不安的,所以他對身邊的事,尤其經過五代十國以後,五代十國我們都知道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殘酷的時期,不停地在換君主,所以他非常擔心,他就說&ot;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ot;,好像是一種擔心。這個榻呢,顯然是睡覺來用的。
跟榻相關的有一個詞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叫&ot;下榻&ot;。下榻這個詞我們都聽習慣了就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就是出差,說您在哪兒下榻呀?國賓更容易說在釣魚臺國賓館下榻。榻是睡覺的,那下榻,下榻,如果床是睡覺的,就叫&ot;下床&ot;,就不睡覺嘛,它為什麼叫&ot;下榻&ot;,不叫&ot;上榻&ot;呢?
這就有個歷史故事,東漢有一個名臣陳蕃,他性情耿直,是一個非常廉政的官,他喜歡結交有氣節的人,他專門設專榻。就是他分人嘛,看不上的人,你愛怎麼著怎麼著了,我看上的人,我就專門有一個榻。他這榻平時是掛在牆上的。一來了重要的客人,就是他喜歡,他看得中的人,他就把這個榻從牆上拿下來,讓你睡覺,所以叫&ot;下榻&ot;。如果當時他要掛一床在牆上,那就叫&ot;下床&ot;了。所以&ot;下榻&ot;是這麼來的,是非常古的一個詞。
榻在我們今天的生活當中用得非常少,但在中國的明代、清代的大量的繪畫中都能夠看到,它是作為小憩,尤其作為室外。我們今天上室外的機會越來越少,尤其有了風扇,有了空調以後,我們現在出門納涼的機會越來越少。古代是大量的人到了夏天都在室外納涼。我小時候,七十年代,六十年代的時候,夏天都是在院子裡睡覺,都是拿一涼蓆跑馬路邊上一鋪就睡覺了。那時候屋裡太熱,不是扛不住嘛,再加上那個時候的居住環境都比較小,屋裡的溫度非常高,那古代也是這樣,古代當時大量的人小憩,尤其午休,幹什麼都是在院子裡,所以這個榻,古畫當中可以看到都是在庭院當中。
【羅漢床】
床的第一種形式是&ot;羅漢床&ot;。&ot;羅漢床&ot;是一個非常俚俗的名字,至今沒有學者能夠很準確地解釋出它的來歷。它是這個樣子,三面圍子。那麼&ot;羅漢床&ot;有人認為是從彌勒榻上轉化而來的。&ot;彌勒榻&ot;是什麼呢?是指一個&ot;須彌座&ot;,佛教中的&ot;須彌座&ot;,是一個平著坐在上面,然後坐上彌勒佛似的,所以叫&ot;彌勒榻&ot;,沒有圍子,後來加上圍子了就叫羅漢床。
羅漢床的形制比較多,它無論怎麼多,它都是三面圍子,一面沖前。羅漢床逐漸演變到明清以後,變成了一個待客工具。倆人在床上斜倚著,有點像雙人大沙發,倚著聊天,這種現象也是因為中國的起居習慣造成的,就是我說了,睡覺的地方就是待客的地方,你移到床上,他也在床上待客,所以有時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