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第1/3 頁)
收藏的第三條注意事項,就是不能輕信故事。每個人都有纏綿悱惻的故事,我收藏幾十年,也聽說了無數個故事。當年我也愛聽,人一說我就信,還跟著人家一塊兒擔憂。比如,人家告訴我說:他的姑姑當年是一宮女,現在住鄉下,當年帶了很多宮裡的瓷器,讓我去看。那我就去吧。怎麼去?開車去。那人說沒多遠,一會兒就到。我們就坐著車,走了很遠。那時候也沒高速公路,坐了大概有仨鐘頭了,還沒到,我就問:&ldo;不是說一會兒就到嗎?這麼長時間了。&rdo;他朝外看了看,說:&ldo;沒事,別急,走了有一半了。&rdo;然後又走仨鐘頭,還沒到,我又急了:&ldo;這都多遠了!&rdo;這時候他把地圖拿出來看了看,說:&ldo;這回真有一半了。&rdo;
這就是聽故事的代價。我在十二個鐘頭以後,從早上天沒亮就出發,兩頭見月亮,終於到人家了。我瞧著那老太太,歷史上肯定不會是宮女。老太太特麻利,從灶臺後面草垛子裡抽出倆碗,我一看,早上還喝湯呢!她說是皇上用過的,但怎麼可能是真的呢?
我當年就被這種故事誆得到處都去,好在那時候年輕,誆點兒時間也不在乎,去就去了,慢慢就機靈了。所以,收藏中不能過多地聽這種故事。今天說他們家祖上是太監,後天又說他們家祖上是宮女,這種事多極了。不要輕信故事,我們就事論事,就物論物。
收藏的歷史我們大概有所瞭解了。趕上好的時代是每一個國人的幸福。伴隨國泰民安,收藏熱帶給中國人一些新奇的感受,這種感受促使我們很想探求收藏的奧秘。傢俱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那麼就從傢俱講起。
《馬未都說收藏&iddot;傢俱篇》 02 床前明月--交椅
但凡知道一首唐詩的人,就知道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看到的所有解釋,大致都是這樣:在一個深秋的晚上,李白睡不著覺,躺在床上,看著地上如霜的月光,不由升起思鄉之情。這首寫進小學課本的詩,影響非常廣泛。但這個解釋中有一個大謬:李白詩中的&ldo;床&rdo;,不是我們今天睡覺的床,而是一個馬扎,古稱&ldo;胡床&rdo;。
【起居方式】
我們要了解這段歷史,首先要了解中國人的起居方式。我們是惟一改變過起居習慣的民族,世界其他民族都沒有改變過。以專業論,人類的起居方式有兩種,一種叫席地坐,一種叫垂足坐。所謂垂足坐,就是坐在椅子上,腿是垂著的狀態。我們是席地而坐的民族。
兩千年前,亞洲地區基本上都是席地坐,比如日本、印度、尼泊爾、泰國、韓國、朝鮮,都坐在地上。我們看韓劇、日劇,主人一回家就坐地上了。坐辦公室不算,那是非常西化的一件事情。歐洲則是垂足坐。歐洲人兩千年前已經坐在椅子上了,為什麼呢?因為歐洲地區氣候比較濕冷,迫使他們高坐起來。而我們亞洲地區,尤其我們中國,早期的人類文明大部分都是發生在黃河流域,環境比較乾燥,人坐在地上可以忍受。
兩千年來,我們民族慢慢地由席地而坐,轉為垂足而坐。中華民族非常願意吸收外來文化,我們有時候察覺不到,其實很多習慣都改變過。比如中國人吃飯,今天都是共餐制,但歷史上卻是分餐制,大家一人一份。
我們很多習慣上的改變,很大程度上都是從起居習慣改變開始的。那麼,席地而坐的起居習慣,究竟給我們後來的生活帶來了什麼呢?我們今天的語言上還保留了很多席地坐的痕跡。比如,我們說席位、出席、筵席。筵席,這個詞很有意思。筵,是鋪在地上的大蓆子;席,是鋪在你面前的小蓆子,小蓆子的地位比大蓆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