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5 頁)
前言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一些現象:很多父母費盡心思,付出千辛萬苦教育自己的孩子,結果卻發現孩子離自己期望的目標越來越遠。有的孩子被他們教成了“問題孩子”,有的孩子甚至因此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於是父母們感到痛苦、困惑、茫然。
比利時一家雜誌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作了一次專題調查。調查的題目是:“你最後悔的是什麼?”並列出了十幾項生活中容易後悔的事情,供被調查者選擇。調查結果表明,有63%的人後悔對子女教育不夠或不當。有些父母直到多年後,才發現按照自己的模式與經驗,並沒有使子女成才和受益。
成功的教子經驗證明: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父母使用的方法是否妥當,直接影響著家庭教育的效果。
作為父母必須要清醒地認識到,教育孩子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對孩子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有時候這種不易察覺的影響,也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成長,都凝聚著父母巨大的心血和智慧,成功絕非偶然。身為父母,當對比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孩子的差距時,應先看到自己的付出與別人的差距。在孩子的教育上,同樣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教育專家周弘說過這樣一句話:“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孩子的父母。”
好農民不讓最矮的莊稼枯萎,好父母不讓最“差”的孩子自卑。農民對待莊稼的態度,決定了莊稼的命運,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也同樣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也許父母不是天才,但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做父母的不可能選擇孩子,但可以改變教育孩子的態度。態度變了,孩子的命運也許會發生改變。
作為一名合格的父母,不僅要正確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義務,還要隨時向專家請教,及時糾正自己的失誤,將科學的家教觀念和先進的家教方法應用到家庭教育中來,還要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言傳與身教相結合等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全面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教育和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將孩子培育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每個父母都應該牢記: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講究科學,從客觀出發(1)
——瞭解孩子成長的8個關鍵期
從孩子一出生即根據其生理和心理發展的規律,結合個體差異,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孩子進行教育、訓練和培養,這是每個做父母的天職。這裡,重要的是準確抓住時機,並確定教育課題。因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發展具有階段性和順序性。在關鍵期對孩子施以適當的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杭杭是一個長得很漂亮的小男孩,親戚朋友都很喜歡他,兩歲半的時候父母決定送他去幼兒園,可誰知入園僅僅兩天,就被老師退了回來,因為杭杭不能跟小夥伴一起活動,他一刻都坐不住,成了班裡的搗蛋鬼。以後父母接連送杭杭去過5個幼兒園,每一次都是不超過3天就被婉言勸退了。經過醫生的診斷,證明孩子患了“感覺統合失調症”和智力發育遲緩,跟關鍵期沒有獲得很好的發展有關,需要進行治療和訓練。
1935年奧地利動物學家洛倫茨做了這樣一項實驗:剛出生的小鵝,如果最初看見鵝媽媽,小鵝就跟鵝媽媽走;如果看見的是洛倫茨,小鵝就跟洛倫茨走。如果不讓小鵝看見到活動的物體,兩個星期之後,它就失去了“認母”的能力,也就不會出現這種行為了。 洛倫茨把小鵝認母的這種行為稱為“印刻”現象,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