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1 章 番外·後世人參觀聖陵(下)(第1/5 頁)
初春,陵山。
姜陵陵園。
遊客們從瑞獸石刻區,走到姜陵內同樣爭議極大的另一處。
帝王陵墓前的石刻多分為幾類:比如昭陵六駿是太宗心愛的戰馬;比如昭陵、乾陵、聖陵內都有的數尊蕃酋長的人像,代表著四夷歸心(不得不提一句,聖陵的蕃酋長像,領頭的兩位正是當年‘叩請為聖神皇帝子’的後突厥默啜可汗以及帶頭出資建立天樞的波斯國大酋長阿羅憾,可謂是一個出錢,一個‘出人’)。
再有常見的石刻便是代表天人合一的祥瑞、神獸;代表帝王威嚴的儀仗、仗馬;以及記述功德時事的華表聖碑。
總之,帝王陵墓前的石刻雖多,但型別和所代表的意義大致分為以上幾類,是比較固定的。
然而姜陵這唯一一座號墓為陵的臣子陵,石刻型別自然不能跟帝陵相同,甚至也無法跟其餘臣子歸類,史學家都道姜陵的石刻‘奇峰突起’一般——
有不甚瞭解歷史,不過是慕名來參觀遊覽的遊客停在一處石刻前,頗為訝異道:“這石刻是天文望遠鏡?”
他還辨認了下旁邊刻石上的文字,有些磨損,看起來就費力。
還是小楊道:“這上面的字,是‘地球之渺小,宇宙之無窮’。”
講解員小楊講到這裡停頓了一下,她已經習慣了每次講到這裡,都會有遊客提問。
果然,已經有遊客下意識問道:“古人不是覺得天圓地方嗎?當時就知道地‘球’嗎?”
哪怕講了許多遍,小楊還是好脾氣的笑笑,很溫和的從頭講起:“並不是這樣的。”
“所謂天圓地方,曾子就有過兩種解釋:一是‘上謂之圓,下謂之方’,所謂天圓地方只是上下;二是‘方者主幽,圓者主明’,即明暗之分。”
小楊熟練道:“在春秋戰國時,華夏的先人們就在懷疑腳下的地並不是平的——”
“依舊是曾子質疑道:若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掩蓋)也。”
“而到了漢代,朝廷甚至為此廷辯。”
“《後漢書·律曆志》中就寫道:‘渾天如雞子。地如蛋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地兩端謂之南北極。’”
遊客們許多早上正吃的是雞蛋。
想想,若古人真認識到地如蛋黃,那怎麼不算‘地球’呢?
小楊又走到天文望遠鏡旁邊的石刻,‘璣衡撫辰儀’之前道:“這是姜相之師李淳風所用的觀星之儀。”
“其實在李淳風貞觀年間所著的《晉書·天文志》,也已經認定‘天象蓋笠,地法覆舟,周行如輪’。”
“而之後,李淳風出海而去,後來為彼時新攝政的天后(武皇),修成了新的歷法。”
旁友有遊客問道:“就是帶著司農寺的人,去發現占城稻那次出海嗎?”
果然是華夏人,骨子裡都帶著對糧食、種菜和食物的熱忱。
小楊點頭:
“是的,那次出海,更廣為人知的歷史意義,是占城稻的發現與培育,以及對當時航海術的推進。”
“但其實,在數年的漂泊中,從北至南,李淳風還選了二十多處來測定北極星高度和角度,測量出從北到南,星辰角度能差近五十度,這便是證明了‘維度’,而東西的日升月落時刻不同,則對應了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度’。”
“是,比起其它許多廣為人知的功績來,姜相與師父一起數次修改曆法,測算天文,所知者便寥寥。”
正因許多人不瞭解古代天文學的先進,在自己陵園的石刻上寫下‘地球’這兩個字,竟然也成了姜相‘外星人論’的一個有力佐證。
小楊有時候也會在網上各個論壇發一些科普帖,來證明姜相這句話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