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第1/4 頁)
在曹操集團中,郭嘉的實際地位是最重要的,他負責起了在關鍵時刻出謀劃策以及在眾多謀士們各執己見,曹操也有些舉棋不定時。最先表態支援,替曹操先分析了其中利弊,可以算為曹操先作出決斷!雖然他的職位並不高。但所有人都不敢對其小視半分。
而諸如荀攸,程昱。毛介,滿寵這些重要文臣,又各有所長,算是曹操地智囊。
“公達卻是來往辛苦了,呂布入了徐州,現今在沛國確也正如公達先前所料,屬下軍士漸漸行徑出格,如此下去只怕亂事也會不遠!洛陽與沛國兩處皆有這般糾葛。吾料並非劉子揚不能預知,卻是其受身份所限,只得聽由之罷了!”
在決定了迎奉天子以後,對於劉曄的態度。曹操也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一方面,知道現今自身實力不足,故而非常需要劉曄地互為友盟支援,如此方能使得他能在迎天子之後可站穩腳跟,將利處揮得極大;另一方面,漢室名存實亡只餘下空架子的情況,對於權勢漸大,個人野心也在此時悄然滋長地曹操來說。劉曄的存在。使他潛意識中便極為忌憚,現在雖屬同盟。卻是因為有一位對他們都算是極大威脅的袁紹存在。
等到袁紹勢力真若煙消雲散,接下來的他們兩人或許便會翻臉相攻……
正是因為這等複雜的心境,曹操又是希望劉曄能強大一些,使得將來夾攻袁紹十拿九穩,又希望劉曄能夠弱小一些,就算真正得了袁紹地盤,也是短時間內無法展起來,給自己以雷霆之勢擊敗,再據其地機會!
當一個封建王朝走到了滅亡的邊緣,實際上皇室宗親們的命運一般都是極為悽慘的。幸運地,或許能被哪個諸侯相中,拉去當個傀儡皇帝以圖名正言順,再好運的,更可以在這等軟禁生活中度完餘生。不幸的,那便很簡單,他們這些前朝餘孽在民間又絕對是有著極大的威望以及正統名份地,若不斬草除根,只怕扯起大旗想復國不可盡數!
一次王朝的興替史,一般就是這些皇室宗親們命運天差地別的改變史……
當然,漢朝稍有所不同,原因就是從漢武帝時實行的削弱宗藩制度,使得宗親們並沒有實權,最終散落於民間也是不知凡幾。漢若滅亡,對於這些宗親來說,有錢無權的只需新朝不加怪,依舊可以過他們的太平日子,無權無錢的,那還是有若普通百姓,這兩種人都算可以得到善終。而第三種有權有錢,又有不小威望之人,便屬於天下諸侯們眼中釘,肉中刺了。
非常不幸,劉曄便是這第三種人。曹操認為劉曄不驅逐呂布,以及未讓洛陽的軍士早早離開,便是因為顧及身份名聲,所以只能如此為之。
這倒也算是他不知真正情況下地主觀臆斷了,實際上劉曄對於自己地身份以及名聲對他的行事會否有束縛,這一點他是看得極開地,凡事只需於己方有利,哪怕使用一些見不得光的政治手斷,他也是不會猶豫的。現代的一套行事準則在古人面前,任你智計通天也是不可能知曉。
也正因此,劉曄在先前以及後來行事過程中,“出人意料”,讓人無法度測便成了常事。
有一句話叫作“攘外必先安內”,雖然會使人聯想起大言此語的正是一位失敗,但這句話實際上是極有道理的。當然,只是就這句話本身而言,何謂謂這一點上是如何分辨,就決定了其人是否作錯。
用在古時諸侯相爭的年月,當然是先解決內患以及後顧之憂,免得尾遭受攻擊,主力大軍分兵而抗,兩線作戰以及疲於奔命,都是兵家大忌。
袁紹雖然喜歡故作姿態,撈取名聲,又是眼高手低,後知後覺,但在這等明顯屬於常識之事上,還是知曉的極為清楚的。
依著他最早的打算,本來是想著能夠扶植劉虞為帝,然後便可將河北以及青州之地這原本中原地區人口最多之所據於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