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桓溫(二)(第2/8 頁)
水路進軍,原因有三:一是省腳力,士兵不易疲勞,二是後勤供應特別是運糧方便,三是慕容鮮卑的前燕水軍力量弱,幾乎可忽略不計。
然而,河道里要是沒有了水,可就成死道了。桓溫召集部將幕僚,在中軍大帳召開軍事會議,研討對策。
桓溫的意見是:命部將冠軍將軍毛虎生,從鉅野澤當時在山東境內的一個大湖泊,現已不存在挖掘一運河,大約長達300裡,將汶水今大汶水與清水古濟水自鉅野澤以下別名清水連線,引黃河水入清、汶,充盈河道。
謀士郗超王羲之夫人的侄子則認為:汶水清水黃河這條通道水量小,運輸困難,若依此道北上,而燕軍堅守不戰,學習上次北伐時前秦國主苻健再搞一次堅壁清野,我們的後勤供應就跟不上了。若不能速戰速決,一旦拖到秋冬,不僅水量更少,而且北方天氣寒冷,士兵們冬衣不足,那時就更麻煩了。
只會分析困難,提不出解決困難建議的,不是好謀士。郗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1、乾脆放棄水道,沿陸路輕裝疾進,避開要塞,直撲前燕都城鄴城,攻其不備,這樣可將他們一舉打回遼西老家去。就算燕軍固守鄴城,也來不及堅壁清野,鄴城外的莊稼可供應我軍作軍糧。
2、若覺得這樣過於冒險,則可就在此地安營紮寨,用一年功夫屯積糧草,等明年夏天再進攻。
郗超的兩條建議很有道理,桓溫卻一條也沒采納,確切的說,是他不敢採納。
從桓溫的性格上來看,不採納第一條建議情有可原。
幼時受過苦、捱過餓的人,成年後往往做事保守,不敢輕易冒險,骨子裡有一種膽怯和恐慌,生怕冒險失敗而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沒辦法,窮怕了。
幼時連救母親命的羊肉都買不起而把親弟弟典當出去的桓溫,就是這樣,其性格前文也有所述—是不見鬼子不掛弦的主兒,打牌時手裡不拿兩個王一個炸是絕對不當地主的。第一條建議太過冒險,萬一打敗了回都回不來,桓溫是不打無把握之仗的。
第二條建議看起來不錯,就地安營紮寨,後勤物資可源源不斷運來囤積,相當於把大本營北移,更接近於戰場而已。桓溫為何不採納?
他有所顧忌,顧忌什麼?
桓溫所顧忌的,作為其對手的前燕都看破了。前燕大臣申胤,直言不諱:桓溫北伐擊燕,是東晉眾臣所不願看到的。東晉怕桓溫的勢力在戰時進一步增強,眾大臣們一定會在暗中百般阻撓破壞。
若干年年後的南宋,入侵者完顏宗弼金兀朮被武聖岳飛揍的想逃回北方時,一個漢奸書生的一番話令他打消了逃跑的念頭:自古以來,若朝中有人弄權作梗,大將是無法在外建功的。岳飛已自身難保,四太子何苦要退兵?
史籍資料沒有留下這個漢奸書生的名字,每個讀史人讀到此處時,都會痛罵這個漢奸出賣國家情報。然而,仔細品味一下,這哪是什麼情報,這不就是歷代中原王朝用一次次血淋淋的教訓鑄就的眾所周知的事實嗎?
自己遠離朝廷和荊州大本營,朝中反對派會乘機整事兒,時間拖的越久越麻煩。桓溫顧忌後方日久生變,就得速速開挖河道,速戰速決。
369年7月,桓溫攻克湖陸今山東魚臺縣東南,生擒前燕守將慕容忠。前燕國主慕容暐任命下邳王慕容厲率2萬兵馬迎擊,兩軍在黃墟今河南蘭考縣東南遭遇,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此場戰鬥的結果是,前燕2萬鐵騎全軍覆沒,直殺的慕容厲肝膽俱裂,最後單騎逃走。
隨即,前燕高平太守徐翻向桓溫投降,晉軍乘勝追擊,又在林渚今河南新鄭縣東北擊敗燕軍。
這次戰鬥中,桓溫軍的兩名前鋒猛將表現的尤為出色鄧遐、朱序。朱序,名字是否似曾相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