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劉繇許劭御史郎(第1/2 頁)
一輛牛車,吱呀呀地在向雒陽進發。
車上兩個儒士看著周圍的景象,不由得開始感慨。
一位面容清瘦、眼神深邃的儒士,望著道路兩旁逐漸繁榮起來的村莊,田間有農夫辛勤勞作,孩童們在田埂邊嬉笑玩耍,不禁輕聲嘆道:“往昔兵荒馬亂,此地皆為荒蕪,百姓流離失所,田園荒廢。
不想如今竟有這般生機盎然之象,陛下大赦天下,分田屯田,推行休養生息之策,果真是聖明之舉啊。”
另一位儒士微微點頭,他目光悠遠,似乎在回憶著什麼,緩緩說道:“是啊,想天子右手平定天下叛亂的同時,治下還能如此平和安康。
這是何等的手段,縱然高祖重生,都難以做到吧!”
“哈哈哈,這都是你們老劉家的事情,不過說到這上面,我倒是覺得文可稱文帝,武可稱武帝,只是這諡號,可就不好取了。”
“許子將,你好大膽,當今國家不及弱冠,這種事情,怕是輪不到你操心了!” 另一位儒士作怒說道,他眉頭緊皺,眼中閃過一絲不悅,顯然對於許子將這番言論頗為忌憚,畢竟在這講究禮制的時代,妄議君主身後之事,那可是極為不妥當的行為,弄不好便會招來禍端。
而被稱為許子將的儒士則是冷冷一笑道:“正禮,你伯兄劉公山,剛被朝廷殺死,你不怨恨國家麼?”
此言一出,車內的氣氛瞬間變得冰冷而凝重。
那作怒的儒士聽聞此言,臉色頓時變得煞白,眼中先是閃過一絲痛苦,繼而轉為深深的無奈。
“怨恨又能如何?伯兄他…… 他確實是犯了國法,我雖痛心,卻也知曉天子執法,自當公正嚴明,不可因私情而廢公義。” 他的聲音有些低沉,話語間滿是複雜的情緒,“而且他也不是被朝廷殺死的。”
“不是嗎?”
“不是。”
“不是嗎?
“是不是,真的很重要麼?”
“很重要。”
“其實兄長的心思,我倒是能猜到幾分,倒是這袁紹袁本初,我是一點都沒有想到啊!”劉繇抬頭看向黎陽的方向。
“子將兄與本初交厚,還能解惑一二。”
聞言,許劭許子將搖了搖頭,道:“我也不知道。”
劉繇緩緩說道:“想以本初為盟主的這場叛亂,禍及四方,多少生靈塗炭。
然陛下以仁德為懷,不僅厚葬袁紹,還能赦免黎陽眾人,此等胸襟,古今罕有。”
“君所言極是。
陛下此舉,不僅安撫了民心,更為天下諸侯樹立了楷模。
如今各地聞之,皆有歸心之意。自進入司州,吾觀這一路之上,商貿漸興,百姓安居樂業,實乃大漢之福。”
許劭捋了捋鬍鬚,臉上露出欣慰之色。
“然吾等亦不可懈怠。當此盛世將啟之際,吾輩儒士更應秉持聖人之道,輔佐陛下,興文治,崇禮教,使我大漢之德風化於四方。”
“不錯,且看這沿途新設之學堂,孩童們朗朗讀書之聲不絕於耳,此乃陛下重視教育之成果。待這些孩童長成,必為我大漢之棟樑。”
許劭與劉繇正沉浸於對沿途景象的感慨與討論之中。
忽然,劉繇敏銳地察覺到,原本平穩朝著雒陽前行的牛車竟緩緩改變了方向。
他心中一驚,趕忙提高了聲音問道:“趕車的,你這是為何改道?莫不是走錯了路?”
那一直默默趕車的農夫,此時卻冷哼了一聲,緊接著,在許劭與劉繇驚愕的目光中,他猛地拔出了腰間的寶劍。
寶劍出鞘,寒光一閃,映照著農夫嚴肅而冷峻的面容。
農夫大聲說道:“二位一路上高談闊論,所言盡是關乎天下的